蛋白A免疫吸附在重症肾脏病中的应用进展
蛋白A免疫吸附原理与技术发展
免疫吸附疗法是近15年发展而来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是将高度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及血液中的致病因子特异地清除,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
蛋白A免疫吸附技术经过了3个发展历程:第一代吸附柱是由瑞典Cypress Bioscience研发的Prosorba蛋白A吸附柱,曾被批准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然而由于其是天然蛋白A,不良反应大,仅可一次性使用,价格昂贵,且一次循环只能吸附约0.5~0.6 g IgG,于2008年4月14日被FDA撤销。第二代吸附柱是由瑞典Cebe BCT研发的Immunosorba蛋白A免疫吸附柱,被FDA批准用于血友病的治疗,一个循环可吸附1.2 g IgG,可重复使用,但仍然是天然蛋白A,不良反应大。第三代吸附柱是由中国康盛生物研发的康碧尔蛋白A免疫吸附柱,较前两代吸附柱的优点是基因重组的蛋白A,患者耐受性好,可以重复使用,一个循环可吸附2.0~2.5 g IgG。因此,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各种IgG异常引起的疾病。
蛋白A免疫吸附柱中的吸附剂是由载体琼脂糖凝胶和配基重组蛋白A构成,蛋白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蛋白,约占细胞壁蛋白成分的6.7%。整个蛋白A分子包含E、D、A、B、C和X六个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均由3个α螺旋(helix)和一些无规则卷曲构成,其折叠相互独立且彼此之间没有影响。每个结构域均具有独立的IgG识别和结合位点,其中B结构域的IgG结合力最强。重组蛋白A只含有B结构域,故其抗体的结合能力最强,清除致病物质最彻底。蛋白A与抗体Fc段的亲和力明显高于与Fab段的亲和力,因此蛋白A对抗体的吸附能力主要依赖于结合Fc段,每个结构域可结合两个IgG分子,形成“三明治”结构。蛋白A可以与IgG各亚型结合,尤其是对IgG1、IgG2、IgG4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蛋白A免疫吸附是应用最广的免疫吸附技术。
蛋白A免疫吸附的临床使用原理是分离出来的血浆经过吸附柱时,蛋白A可以迅速“抓住”抗体,在酸性条件下,抗体与蛋白A解离,从吸附剂上被洗脱下来。蛋白A在酸性条件下不会失活,恢复至中性条件后可恢复吸附能力。因此,蛋白A免疫吸附通过循环吸附,多次使用,可以高效清除抗体。
蛋白A免疫吸附在重症肾脏病中的应用
蛋白A免疫吸附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包括两大类: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疾病、狼疮性肾炎等;风湿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等)和器官移植(移植术前脱敏治疗和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然而免疫性肾脏疾病领域还没有免疫吸附的相关指南推荐,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中国肾内科临床医生的努力有望填补这一空白。
目前,蛋白A免疫吸附在国内主要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疾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肾移植排斥反应以及其他包括膜增殖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皮肌炎、天胞疮、扩张型心肌病等。
蛋白A免疫吸附在肾脏病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献不多。研究发现,蛋白A免疫吸附用于脂蛋白肾病效果同样显著,1个吸附治疗后患者载脂蛋白E和蛋白尿水平显著下降,肾活检显示肾小球内脂蛋白栓子几乎消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蛋白A免疫吸附可以显著降低免疫球蛋白G、抗双链DNA抗体等相关抗体,且较传统DNA免疫吸附疗效更好。在肾移植排斥反应方面,蛋白A免疫吸附更是突显出极大的优势,一项研究显示,全部依赖透析的肾移植排斥患者经蛋白A免疫吸附21 d后全部摆脱透析。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