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玲教授:漫漫麻醉路,悠悠医者心
专家介绍
予乐于学,深耕麻醉
谈起为什么会成为一名麻醉医生,姜春玲教授坦诚地说:“选择麻醉的理由很简单,希望研究生毕业后可以留在大学附属医院工作,所以选择了麻醉。刚进入麻醉科,我对很多事情都是‘懵懂’的状态,对麻醉的理解并不深刻,认为麻醉是让患者术中不痛、不动的手段。”随着慢慢地学习和临床实践,姜教授才发觉麻醉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让患者不痛也不动,只是麻醉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
姜教授表示,麻醉学是一门保证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命安全、无痛舒适,开展急危重症抢救,为手术患者“保驾护航”的重要学科。在手术过程中,不仅要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尽早发现患者面临的危机并进行及时处理,还要对围术期危重急症进行诊断和治疗,预防麻醉及手术操作等带来的损伤和并发症,以及预防和治疗患者加重的基础疾病。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麻醉技术也不断创新,这对麻醉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麻醉医生掌握更多技术,包括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各类神经阻滞用于麻醉和镇痛,以及危重症患者的评估和经食道超声评估等。姜教授感慨道:“虽然需要掌握技术有很多,并且在不断更新,但一想到每一样都可能是解除病痛甚至是挽救生命的技能,便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决心。”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正是姜教授的认真与坚持,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她在麻醉前行的路上,不断感悟,不断充实,不断成长。
学医艰辛,成医艰难,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厚积薄发。姜教授表示:“麻醉医生的工作并不简单,首先,要具备尽可能全面的医学知识,不仅是麻醉学教材上的知识,对内外科知识、生理和病理生理知识都应该了解。此外,还要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只有内涵丰富了才能临危不乱,才能帮助到周围的同事,并且才有可能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其次,要有责任心,麻醉医生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幕后工作,只有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更能把工作做好。再者,要有临危不乱的强大心理素质,当然这一条是建立在不断学习、积累的基础上。麻醉医生经常会面临手术室内外的抢救事件,只有具备临危不乱的强大心理素质,才能组织好抢救工作,让患者转危为安。最后,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利于能力的稳健提升,而当整体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我们可以选择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进行深度的挖掘和专研,经过不断地积累就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个人的成长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姜教授说:“在刘进主任的带领下,科室营造出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以及团结友爱的文化对我影响很大。在这种环境下,你会觉得只要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更多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就会不断进步,只要有困难就可以找到周围的同事和老师帮忙,因此可以在非常愉悦和积极的状态下工作和学习。譬如,科室每年都有各种各样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往往都是采用微信群发布招募信息、自主报名加科室管理小组讨论的方式决定;再如,我们科室对于工作量和奖金的计算也是非常公开和透明的,科室全体主治医师在每个月的月底都会收到一封邮件,邮件里包含全科所有二线的工作量,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的工作量,这也激励着我们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再如,给刘进主任汇报工作,若提到哪些工作指标有什么变化时,刘进主任一定会问具体数据,依托数据进行判断,所以经历几次后,我若再汇报工作,一定会准备好相关工作的数据,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仅凭自己主观想法汇报;再如,在日常学习中,左云霞教授常常会把自己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和想法分享给我们年轻医生,并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帮助。”这些教导让姜教授在后来的临床工作中受益匪浅,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中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可以应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
正所谓“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姜春玲教授因坚持而热爱,因热爱而耕耘,因耕耘而收获。相信在未来的麻醉道路上,她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