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的脑膜炎——布氏杆菌病脑膜炎
神经科很多疾病发病率并不算高,但是如何正确诊断非常重要,今天,分享一个青年男性以发热伴头痛的精彩病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患者男,38岁。
主诉:发热、头痛19天。
现病史:入院前19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当晚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体温38.6℃;伴有头部波动样疼痛,右侧明显,无恶心、呕吐。病后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予静点头孢曲松钠、口服泰诺林治疗。患者仍反复发热,伴头痛,颈项强直,体温38.5~39℃,多在傍晚开始,凌晨3点左右达高峰;后体温可降到正常,热退,头痛明显减轻。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接触史。预防接种不详。对青霉素、索米痛片过敏。
个人史:间断接触牛羊。吸烟20年,20支/d;饮酒6年,啤酒1000 ml/d,偶饮白酒,500 ml/次。
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患者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无特殊面容,皮肤黏膜无苍白、水肿,无干燥脱屑,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无关节红肿压痛等。
神经系统专科检查:视力、视野粗测正常,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无出血和渗出。脑神经未发现异常。四肢肌力5级,四肢腱反射对称引出。四肢深浅感觉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颈软,双侧克氏征(+),布氏征(-)。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炎性指标:血沉3 mm/hr。
结核菌素试验(-)。
腰穿压力230 mmH2O,常规:无色透明,白细胞1个/ul;生化:葡萄糖70.00 mg/dl,氯离子116 mmo1/L,蛋白42 mg/dl;脑脊液细菌病原学检查、TB抗体、细菌培养(-)。
头颅MRI平扫+增强左上颌窦黏膜下囊肿,额窦及右筛窦炎,其余头MRI未见明显异常。
血病原学检查血培养:布氏杆菌属。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血细菌病原学检查:RV-IgG1:160(+),HSV-IgG1:256(+);血EB抗体;血结核抗体(-)。
初步诊断:
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诊断为布氏杆菌病脑膜炎。
诊断依据:
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的发热,头痛,颈项强直,查体提示脑膜刺激征阳性,影像学除外了脑实质病变,因此定性诊断上考虑急性脑膜炎基本明确,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常规提示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升高(10个/ul),生化中蛋白、糖、氯均正常。脑脊液检查进一步证实急性脑膜炎的诊断。根据脑脊液外观、细胞数的情况,基本排除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因此需重点考虑病毒性脑膜炎或非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如结核等)。脑脊液的常规病原学检查没有给我们更多提示,因此我们重点应从全身特别是血中寻找病原学证据。本患者多次血常规均提示白细胞总数正常,但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这也支持患者为病毒性感染或结核等特殊细菌感染。我们进行了常规的筛查,包括细菌病原学检查、EB等病毒的筛查,均为阴性,结核的全面筛查提示目前无活动性结核的证据。因此血培养即成为诊断的关键,本患者的血培养可见布氏杆菌,同时患者血清中的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因此本患者最终诊断为布氏杆菌脑膜炎。
治疗:
针对患者头痛,颅压升高,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随患者病情好转逐渐减量。针对布氏杆菌,给予多西环素0.1 g,2次/d(或米诺环素0.1g,2次/d),利福平450 mg,1次/d。
定位及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基于对患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结合上述辅助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头痛,颈项强直定位于脑膜系统,从体征及MRI上可基本除外脑实质受累。
定性诊断: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颈项强直,查体提示脑膜刺激征阳性,影像学除外了脑实质病变。因此定性诊断上考虑急性脑膜炎基本明确,可行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检查进一步明确。但是确定病原学较为困难,可为细菌性、病毒性或其他少见病原。因此下一步检查的重点即为明确病原学,一方面从脑脊液中寻找病原,另一方面从全身特别是血中寻找病原,需进行进一步检查。
布氏杆菌病特点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短小杆菌,通常以家畜或野生动物为储存宿主,通过接触病畜及其污染物等感染致病,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以波浪热、游走性关节痛、全身乏力、肝脾肿大为特征,亦可仅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与感染性脑炎、脑膜炎相似,影像学亦无特异性改变,临床难以鉴别,且许多患者无明确的牛羊接触史或牛羊肉食用史,故误诊率高。
神经型布鲁杆菌病以脑膜炎、脑炎常见,颅神经损伤以位听神经、展神经及面神经常见。
布鲁菌主要在细胞内繁殖生存,一般药物难以杀死细胞内细菌,目前推荐以较强的细胞内渗透作用的抗生素联合应用。推荐利福平、多西环素联合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或喹诺酮类中的1种,联合应用抗菌效果良好,依据患者脑脊液调整抗生素疗程。
本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项强直,查体存在脑膜刺激征,临床过程比较简单,考虑脑膜炎,特别是病毒性脑膜炎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也支持上述考虑,但是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后,症状并无明显缓解,存在明显的波动。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到有无特殊感染的可能,经过多次的血培养,终于得到了阳性结果,布氏杆菌培养阳性,随后再去查布氏杆菌凝集试验也是强阳性。经过针对布氏杆菌的特殊治疗,患者发热、头痛症状迅速好转。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或波状热。牛、羊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人因接触病畜或食用受污染牛奶或奶制品而感染。潜伏期1~3周,临床特点是缓慢起病,长期发热、多汗、虚弱、全身痛和关节痛,急性期症状多在3~6个月内消退。血和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可确诊,血清凝集试验若效价在1:100以上亦有辅助诊断意义。本患者临床上即有突出的波状热,多汗,全身乏力等症状,经过追问病史患者有牛羊接触史。如果可以充分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既往生活情况,可能本病例能够得到更早的确诊。因此我们遇到发热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热型,伴随症状,注意早期寻找病原学证据,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将有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迪,段延龙,张春阳等.神经型布氏杆菌病1例.承德医学院学报.2022,39(03),254-255.
2.Gul HC, Erdem H,Bek S.Overview ofneurobrucellosis:a pooled analysis of 187 cases[J].Int J Infect Dis,2009,13(6):339-343
3.王心慧,韩艺华,厉婷,等.以痉挛性截瘫和听力改变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型布氏菌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1):73-75.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