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营养治疗,什么时间启动?给什么?给多少?
危重症患者严重应激后机体代谢率明显增高,出现代谢紊乱、机体营养状况下降等情况,其营养支持的目的是维持与改善机体器官细胞代谢及其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如不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细胞功能损伤和感染,甚至死亡。因此,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越来越被大家重视,何时启动营养治疗、如何进行营养治疗已成为临床上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2岁,身高172 cm,体重63 kg,体重指数(BMI)21 kg/m2,因“间断心前区不适1个月、黑便3 d、胸闷胸痛20 h”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1个月间断发作心前区不适有胸闷、胸痛,持续数分钟可缓解,当地诊所予“阿司匹林1片/日”治疗,未正规诊治。入院前黑便3天,不成形,平均1~2次/日,不伴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未予重视。入院前20 h休息时出现心前区闷痛伴头晕、大汗等,持续1~2 min后上述症状频繁发作,服用“硝酸异山梨醇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心电图示:窦律ST-T改变。
生命体征:体温(T)36.8 ℃,心率(HR)135 次/min,血压(BP)85/51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R)30 次/min,血氧饱和度(SpO2)93%。
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差,贫血貌,双肺呼吸音粗,两肺散在哮鸣音,心音可,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双下肢无水肿。
化验检查:肌钙蛋白T(TnT)0.96 ng/ml,肌酸激酶(CK)961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13 U/L,脑钠肽(BNP)177 pg/ml,肌酐(Cr)146 μmol/L。
入院初步诊断:(1)急性心肌梗死。(2)消化道出血。(3)休克原因待查,怀疑是心源性休克和低血容量性休克。
入院1 h病情变化
患者胸闷喘憋,无法平卧,出现濒死感,HR 41 次/min,BP 64/32 mmHg,下肢出现花斑,心电监护显示短阵室速,脉波指示剂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示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下降,床旁超声显示射血分数(EF)30%,以上情况提示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给予血管活性药: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由于患者无尿、乳酸(Lac)>20 mmol/L、pH 7.305,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超声心动提示左室运动障碍,左室射血分数(LVEF)30%
肺部超声提示大量B线,存在肺水肿
该患者病情危重,多学科会诊:手术风险极高,术后消化道大出血的风险极大,与家属沟通后,家属同意搏一搏,紧急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冠状动脉造影(CA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患者入室后,生命体征无法维持,需要在间断推注升压药的情况下维持血压,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循环。同时,CAG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前降支、右冠闭塞,左主干、回旋支90%以上狭窄。术中共放置支架4枚,开通“罪犯血管”。术后患者返回ICU。
返回ICU后治疗方案
生命支持: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IABP辅助循环,给予CRRT。
专科治疗:抗凝抗血小板,营养心肌,改善心功能,抑酸,保护胃肠黏膜。
镇痛镇静:降低氧耗,脏器保护。
营养支持:分阶段营养方案,加速患者康复。
二、何时启动营养治疗?
目前本例患者的基本情况:①患者NUTRIC营养评分(重症患者专用)为7分,存在高度营养风险。②急症PCI术后,给予呼吸机+IABP+CRRT等对症治疗。③需要使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维持基本的器官灌注。④有消化道出血史。
NUTRIC营养评分
2018年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指南建议,当患者休克不能纠正,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注目标无法达到时,应延迟肠内营养(EN)治疗。
三、启动营养治疗时,要给予多少?
预计公式估算热量
此公式是健康机体基础能量消耗的估算公式。对于不同病情(如创伤、应激、脓毒症)的患者来说,其能量消耗与健康机体有一定区别,应进行应激系数的调整。目前临床估算创伤、应激状态患者的能量消耗的估算常采用:应激系数×Harris-Benedict公式。
本例患者的目标热量
(66.4730+13.7513×63+5.0033×172-6.7750×52)×1.2=1730 Kcal/d[约28 Kcal/(kg·d)]
四、如何进行营养治疗?
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ESICM)提出“急性胃肠损伤(AGI)”的概念,并依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将重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Ⅰ级为一个自限性的阶段,但进展为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风险较大;Ⅱ级为(胃肠功能紊乱)需要干预措施来重建胃肠道功能;Ⅲ级为(胃肠功能衰竭)指胃肠道功能经干预处理后不能恢复;Ⅳ级指急剧出现并立即威胁到生命的胃肠道功能衰竭。本例患者属于Ⅱ级水平。
本例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流程
第3天:低热卡营养支持,即滋养型EN,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剂。
第5~8天:低热卡营养支持,即部分肠内营养(PEN)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短肽型肠内营养剂;补充性肠外营养(SPN)给予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第9~12天:等热卡营养支持,即EN+口服营养补充剂。
第13天:饮食+营养教育。
第1天至第12天给予患者营养的统计数据。第6天患者腹胀,胃潴留500 ml,予减少泵入速度及用量,增加SPN量。第7天患者腹胀,胃潴留减轻,予增加泵入速度及用量,减少SPN量。
通过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一周,患者撤离IABP;术后两周,停止CRRT,撤离气管插管;术后1个月,病情好转出院。
化验指标变化
小结
营养治疗是重症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养治疗过程中,需要将“规范化”与“个体化”相结合,根据疾病不同特点和患者不同阶段、耐受性,以及监测手段来指导治疗,从而高效地实现营养治疗目标。此外,EN和肠外营养(PN)是危重患者营养治疗的两把“神器”,运用得当,即可助力重症患者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讲者介绍
张营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重症营养、脓毒症、重症康复。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