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糖友依从性?患者食养方面,指南提出的这8条食养指导意见赶紧收藏!
对糖尿病患者的有效管理及健康教育是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指导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控制自身的血糖在理想的水平,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努力的方向及目标。本文总结糖尿病患者管理依从性低应对策略与《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提出关注患者健康教育的8条指导意见,以供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慢病防控工作时参考。
一、如何应对糖尿病患者管理依从性低
《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一文指出应对患者依从性低可从健康教育、家庭监督、简化治疗方案3个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一)健康教育
定期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甚至让一些已患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现身说法”,可以提高其对疾病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二)家庭监督
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基层医务工作人员要动员糖尿病患者家庭成员监督患者按时服药,把药物摆放在醒目位置,比如:床头、餐桌等,每天固定时间监督患者用药,督促患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家里可购置血压计(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使用方便,计量准确)、血糖监测仪,家庭成员或者患者个人学习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对测量数值加以记录,为医生调整药物提供依据。
(三)简化治疗方案
作为医生,应该在保证血糖达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简化治疗方案。既减少患者用药经济负担,又降低患者用药心理压力。
二、健康教育要关注哪些内容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提出了8条指导意见。包括:
(一)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二)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体重是反映一段时间内膳食状况和人体健康状况评价的客观指标,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糖尿病患者能量需求水平因人因血糖调节而异,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可联合营养指导人员来帮助患者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控制方案。
(三)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应指导糖尿病患者学习选择主食类食物并科学计量。指导患者选择低GI的食物,低GI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简单说就是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
患者初诊或血糖控制不佳时,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可联合营养指导人员给予个性化指导,调整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量,以降低血糖水平或降糖药物的使用。
血糖水平是碳水化合物、运动量、膳食结构、空腹时间等的综合反映,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过低,并不能得到更好的长久健康获益。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可建议患者调整进餐顺序,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
(四)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抗阻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运动还可以增加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数量,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平稳血糖。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如无禁忌,最好一周2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将日常活动和运动融入生活计划中。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五)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预防和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重点是强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要控制油、盐、糖,不饮酒,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在理想水平。
所有人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用量,包括糖尿病前期和所有糖尿病患者。烹调油或肥肉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从而引起超重及肥胖,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的控制均不利。
糖尿病患者应当在医师和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维持血糖稳定,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六)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中医食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本指导,以性味较为平和的食物以及食药物质,通过“扶正”与“纠偏”,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阴虚热盛证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证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
(七)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
对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应建议其进行血糖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餐,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可建议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增加体重。
(八)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糖尿病管理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结合病程、病情和行为改变特点等,兼具个性化和多样性。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
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GI值,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参考内容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
[2]《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