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议:医院常规开设午间+夜间门诊,且不额外收费!这能缓解就医压力吗?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中,许多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建议备受社会关注。医疗健康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都是全国“两会”的重要话题,也牵动着无数医务工作人员的心。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表示,建议医疗机构常态化开设午间门诊、夜间门诊,鼓励普通医院开设延时门诊或无假日医院,不额外或加价收取费用。
此建议一经发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周世虹委员解释道,由于大部分医院在中午和晚上没有普通门诊,除急诊外,患者看病只能在上班时间。对于上班族来说,自己或陪同父母子女看病,如果能够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时间去医院,既不耽误工作,也能从容就医,减少等待时间,改善就诊就医体验。
图注:微bo截图
站在上班族、患者的角度考虑,在既不占用工作时间,又不会额外增加费用的情况下,就可以看病,这确实是一个很“利民”的建议,但小编认为,医务人员也是“民”,这项建议也需要考虑他们的权益。
医生都这么忙了,工作时间还要延长?
根据《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 h,二级医院为51.13 h,一级医院为48.24 h,仅有不到1/4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夜间门诊,医生的每周工作时间可能达到60 h,这对医生来说简直就是“压榨”。
目前,超负荷工作已成为医生的常态,早7:30到医院,然后一直工作到夜间,第二天照常上班,按时吃饭、上厕所、喝水都略显奢侈,甚至36 h、48 h连抽转,这就是我国医生的工作现状。上下班的界限也慢慢由“规定时间”转变成了病房里的患者状态平稳;最后一台手术终于缝皮;门诊没有患者再挂号……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发文鼓励医务人员兼职增收,试问,连班都下不了的医务人员,还如何兼职?医务人员不是“永动机”,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私事,他们也需要休息的时间。而且建议提出的“不额外收费”,确实比较“亲民”,但对医生公平吗?医生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延长工作时长,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这种措施可持续吗?
门诊开设时间延长还需考虑成本
门诊的运转从来都不是单科室的,而是规范且成体系化的。门诊的运转离不开检查检验、挂号收费、药品保障、后勤保障、入院管理等各个环节。开设夜间门诊,同样需要配套措施以及辅助科室的跟上。如果仅仅是医生坐诊,而配套无法跟上,那么大部分患者还需要第二天白天来医院做各项检查,这样的话,夜间门诊既不“利医务”也不“利患者”,又谈何“利民”呢?
目前,已有部分地区的医院开设了夜间门诊,但开设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一晚上看不了几个患者,可谓“叫好不叫座”。同时,分诊导诊、药房、收费等各个部门和窗口都需要有工作人员。这无疑会造成人工成本上升,甚至是资源的浪费。
仔细想想,午间门诊、夜间门诊真的能切实降低患者成本、方便患者吗?午间门诊一般也就两小时左右,有多少人到医院看病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解决完所有问题?到大医院看过病的患者都知道,单就辅助检查来说,2 h都不够,到头来还是需要占用上班时间。而夜间门诊面临同样问题,等患者看完病可能已经深夜了,回家都不方便,到头来并不利民,也无法节约患者的成本。
缓解门诊就医压力、方便患者,还需多管齐下
午间门诊、夜间门诊看似是缓解门诊看病紧张,方便患者就医的一种思路,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是否需要常态化开设午间门诊、夜间门诊,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发布的《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也给出了建议,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出诊管理,依照门诊患者病种分类和特点,合理安排各专业不同年资医师出诊;并针对地域、季节特点,结合号源使用情况,动态调整出诊单元数以及单元接诊人次,合理配置门诊人力资源。
因此,是否需要开设午间门诊、夜间门诊,要考虑到多重因素,动态调整,并且要合理配备门诊人力资源,保证患者及时就医的同时,兼顾医护人员执业感受。
缓解门诊就医压力、方便患者就医,我们还需要开拓思路,如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提高基层首诊的比例、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从而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和距离,让就诊更加便利化。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优势,让患者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健康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任何相关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不能忽视医务人员的诉求,一味地要求他们无私奉献,却漠视了他们应有的权益!
文、排版丨王申冲
编校丨冯熙雯
审核丨邢辰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