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玮教授:肿瘤患者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在过去10年间,国人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睡眠平均时长从2012年的8.5 h缩减到2021年的7.06 h。调查显示仅35%的国人每晚的睡眠时间达到或超过8 h。有研究表明,与7~7.5 h睡眠者相比,女性每天睡眠时间<5 h,结肠癌风险增加36%;男性睡眠时间<6.5 h,肺癌风险增加112%。由此可见,睡眠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
失眠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临床上根据失眠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暂性失眠症(维持时间≤3周)和慢性失眠症(维持时间>3周)。可表现为入眠困难、时常觉醒和/或晨醒过早,导致白日疲乏、犯困、萎靡等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
肿瘤患者睡眠障碍问题突出
肿瘤患者中的睡眠问题更为突出,睡眠障碍是仅次于与肿瘤或肿瘤治疗相关的躯体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第三大常见问题,贯穿于肿瘤确诊后的各个阶段。睡眠质量下降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耐受程度,引发患者的情绪障碍。
肿瘤患者经常会出现失眠的症状,导致心力憔悴。即便治疗顺利,但术后心理的恐惧或者化疗的不良作用等综合因素,会导致肿瘤患者比常人更容易产生失眠症状。长期失眠不仅会让肿瘤患者心情焦虑,更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身体机能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免疫力下降,不利于临床治疗和患者的康复。
肿瘤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按病因可分为以下4种情况。
1.肿瘤疾病本身发展所引起的症状所致的睡眠障碍
肿瘤对机体造成压迫、浸润神经、侵犯内脏等,出现疼痛、咳嗽、憋气、呕吐、腹泻、出血等症状,均会造成肿瘤患者难以入眠。
2.西医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所致的睡眠障碍
如化疗药物会引起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过敏反应等症状,放疗引起的口干、咽痛、咳嗽、腹胀、呕吐等,以及靶向药物引起的高血压、腹泻及白细胞下降等,均可对患者的睡眠造成影响。
3.肿瘤患者本人心理情绪波动所致的睡眠障碍
患者的心态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恐惧、惊疑、患得患失等情绪会使患者时刻想着肿瘤方面的事情,使中枢神经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无法正常进入睡眠。
4.患者本人体质所致的睡眠障碍。
患者本身的体质问题也可能影响到睡眠,如肝郁、气血运行不畅、气虚、血虚、肾虚等。
祖国医学在改善睡眠上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从理论基础,辨证思路到经方验方的较为完整体系。对于肿瘤患者失眠,要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要在根治肿瘤的同时,缓解或消除焦虑、失眠等症状。
肿瘤是产生失眠的重要原因,属本,因而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和/或靶向、免疫治疗有效地控制恶性肿瘤,才能缓解肿瘤造成的症状,失眠也会随之好转。当然,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不良反应较大,本身也可导致失眠;而此时采用中医或中西结合的方法,控制相应的不良反应,才有助于睡眠障碍的控制。
由于目前部分恶性肿瘤不能彻底治愈,或有复发,心理应激因素会持续影响患者的心情,导致失眠反复或加剧。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显得重要,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及伴随情况进行睡眠健康教育,进行自助养生,树立正确的病情观,改变不良睡眠认知和习惯。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失眠的中医治疗也需遵循标本兼顾的原则。中医认为,肿瘤病变发生的关键在于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内环境失衡,正气亏虚,邪毒内生,并致脏腑、组织、经络功能失调。治本并不局限于扶助正气,更在于通过中医调控综合多信号通路途径,达到控制恶性肿瘤的生长,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限。同时,将患者五行之余与不足相应调理,达到五行归一,进而改善睡眠。所用方剂与化疗、放疗配合,减毒增效,减轻化放疗的不良反应,临床常用补中益气法、养阴扶正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散结法、清热减毒法、温阳利湿法等。治标即为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舒缓情绪。
中医认为,失眠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症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阳不入阴,使人不能入寐,主要划分为以下4点。
1.情志因素,如平时脾气急躁,肝火上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等;
2.饮食因素,如饮食过度,过度食用辛辣油腻食品,或脾胃虚寒等导致消化不良,即中医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3.久病血虚、熬夜失养、年迈阴虚等引起的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4.痰火扰心或肝胆郁热,痰热蕴积或肝失条达,均可郁热化火,扰乱神明而睡卧不宁,多梦易醒。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辨证应分清虚实,在治疗上当以补虚泄实、调整阴阳为原则。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责在心脾肝肾,治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在治疗上宜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火化痰。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应补泻兼顾。
对于肿瘤患者失眠的治疗也以辨证论治为准则。肿瘤相关性失眠往往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应以综合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国特色综合治疗手段,日益被肿瘤患者接受并推崇。有安眠作用的西药多具有成瘾性、戒断反应等不良反应,中医治疗在注重解决失眠的同时,兼顾调节机体整体状态。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为肿瘤相关性失眠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临床常将失眠分为心火炽盛型、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等,其代表方分别为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汤、温胆汤、六味地黄丸和黄连阿胶汤、归脾汤。临症加减,口舌生疮者加莲子心、竹叶以清心泻火;胸胁胀闷者,加瓜蒌皮、香附、郁金等以理气宽胸;多梦,甚至彻夜不眠者加磁石、生龙骨以重镇安神;心悸动甚者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以安神;胃胀纳呆者加法半夏、厚朴、陈皮、茯苓、谷麦芽等以健脾和胃行气消食;气短自汗者加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等补气固表止汗。其他中成药如交泰丸、人参养荣丸、知柏地黄丸、安神补心丸可辨证选用。但要注意,无论是方药还是中成药,具体使用应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目前,失眠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除了药物控制以外,还有许多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可供选择,且疗效显著,如针灸、推拿、耳穴敷贴等。
文丨天津市人民医院 王凤玮教授
编排丨冯熙雯
校对丨王申冲
审核丨邢辰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