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毅教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2023年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2年我国近半数(47.55%)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 h(7.4 h),16.79%的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 h,民众的睡眠时长和质量有待提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目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发病率高且具有靶器官损害及潜在致死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提升广大医生及群众对OSA的认识,降低其危害,康迅网特别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肖毅教授,就OSA最新诊疗进展进行分享。
目前,我国有多少OSA患者?真正认识到自己疾病并接受治疗的患者占比有多少?目前社会各界对OSA的认识情况如何?
肖毅教授:OSA是目前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发病率高且具有靶器官损害及潜在致死性。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伴嗜睡为诊断标准,我国OSA患病率为2%~4%。根据2019年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发布的报告,以AHI>5次/h为诊断标准,我国OSA患病人数达1.76亿,包括超6000万的中重度OSA患者(AHI>15次/h)。尽管OSA患病率高,但公众对OSA的认知度却很低,多数OSA高危患者未能被识别出。有关统计数据证实,仅有2/3的OSA患者接受过睡眠呼吸监测,实际获得规范化诊疗的OSA患者人数则十分有限。
您曾说OSA治疗现状不理想,具体表现是什么?
肖毅教授:除了诊断率低之外,OSA的治疗也同样面临挑战。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OSA的一线治疗,但其疗效受患者依从性的限制,患者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有研究显示,CPAP治疗仅有36%~42%的患者达标(≥4 h/晚),约50%的OSA患者依从性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而其他治疗方法,如口腔矫治器、外科手术、药物等,非OSA一线治疗选择。
OSA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治疗的关键,而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诊断及分类。目前,针对于OSA,诊断标准和分类是怎样的?
肖毅教授:目前,OSA的诊断主要依靠多导睡眠监测,诊断标准为AHI>5次/h。但仅根据AHI作为OSA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决策具有局限性。近年来,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对OSA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诊断和治疗OSA时,需要考虑不同临床特征和不同病理生理表型,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来判断OSA患者的诊断分型。
(1)根据临床特征分型
①典型OSA:特点为中年、男性、肥胖、嗜睡,患者具有典型的OSA症状,并发症相对较多,适合接受CPAP治疗;
②老年型OSA:这类患者多为轻度OSA,但并发症较多。对CPAP治疗的依从性较差,需着重做好并发症的管理;
③女性失眠型OSA:多不伴嗜睡但伴有失眠,对CPAP治疗的依从性相对较差,需通过行为管理来治疗;
④青年型OSA:患者年龄较小、体重不超标、打鼾明显、并发症少,主要存在结构性因素,考虑选择除CPAP外的治疗方式。
(2)根据病理生理分型
对OSA患者进行病理生理分型对治疗决策的制定至关重要。OSA发病机制复杂,PALM模型提出的病理生理模型理论阐释了参与OSA发生的结构和非结构因素,包括4个要素,即代表上气道结构因素的临界闭合压异常、低觉醒阈值,以及代表呼吸控制不稳定性的高环路增益、上气道扩张肌功能异常。根据病理生理模型,可以对OSA患者进一步分类。
目前,OSA的治疗手段有很多,包括行为治疗(戒酒、改变睡姿、减重)、CPAP、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治疗方面近年来有哪些主要进展?
肖毅教授:为OSA患者定制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是必然趋势。以往单纯依靠AHI作为OSA患者的治疗决策依据存在局限性,患者依从性差,难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我们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型、病理生理分型,具体分析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表现出哪些异常,哪种因素占主导。目前,CPAP仍是一线治疗手段,可与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结合使用。
患者接受CPAP治疗时常常依从性不高。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肖毅教授:CPAP治疗依从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如教育水平、家庭总收入等。提高CPAP治疗依从性,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有关研究证实,定期随访特别是在第一周的定期随访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对此,我们可利用互联网远程医疗技术,加强对患者的随访,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您认为,目前睡眠呼吸医学学科的发展情况如何?
肖毅教授:睡眠呼吸医学在近30年来,发展尤为迅速。但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仍然有待提高,对OSA的疾病诊断、评估、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均有待更新和补充。同时,要认识到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使部分地区的医护人员对OSA的诊治与管理缺乏了解和经验,大部分基层医院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单位尚不具备相关诊疗技能和设备。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三甲医院均已配备睡眠监测中心,并配有专门从事睡眠医学的医生、技师和护士。但不同医院的睡眠监测中心可能会分布在不同的科室,如呼吸科、耳鼻喉科、神经科等,高血压、心脏病是OSA的常见合并症,因此部分医院心血管科室也配有睡眠监测中心。
在您的带领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肖毅教授:在过去几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制定和颁布了多项专家共识。这些国内共识的发布为我国OSA患者的筛查和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循证指导,进一步推进了中国OSA的规范化诊治。
(1)《成人家庭睡眠呼吸暂停监测临床规范应用专家共识》
以往,对OSA的诊断主要依赖多导睡眠监测,但其场地受限,患者需到睡眠中心进行监测,并不方便,特别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患者可能无法来医院。而在家庭使用的便携式睡眠监测可满足无法到医院的患者所需,《成人家庭睡眠呼吸暂停监测临床规范应用专家共识》的制定,指导了便携式睡眠监测在家庭中的规范化使用。
(2)《互联网医疗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临床诊治中的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互联网在OSA的诊疗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出于对睡眠医学中心建设、患者隐私保护、数据管理等多方面的质量控制要求,应用互联网医疗对OSA进行规范化诊治的需求,我们制定了《互联网医疗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临床诊治中的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3)《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危人群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
OSA有很多远期并发症,而对OSA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有助于减轻医疗负担,减少患者经济压力,因此制定了《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危人群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针对OSA高危人群的筛查对象、筛查方法、管理方式作出规范化建议,对降低OSA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科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什么?对此,您有什么好的想法或经验?
肖毅教授:在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需要更多的研究推动OSA的诊断分型和精准治疗。在政策层面,近年来国家医保报销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多种罕见病药、肿瘤新药等都被纳入医保。但OSA的诊断方法,包括多导睡眠监测、便携式睡眠监测在部分地区还未纳入医保,CPAP治疗更是多年未进医保,这对学科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同时,从公众层面讲,对OSA的认识度较低;与呼吸病学领域其他学科相比,睡眠呼吸学还是年轻学科;OSA治疗方法较单一,OSA治疗存在依从性差的问题,目前尚缺乏对治疗OSA具有明确疗效的药物,新兴的药物治疗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专家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肖毅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睡眠呼吸障碍学组组长
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中华内科杂志》编委,《国际呼吸杂志》资深编委
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尤其睡眠呼吸疾病,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主编《呼吸内科疑难病例析评》《临床诊治要点与盲点:呼吸系统疾病》《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呼吸内科诊疗常规》等多部专著。
文、排版丨王申冲
编校丨冯熙雯
审核丨邢辰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