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治不愈的头晕 原来是“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惹的祸
慢性头晕为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病因较为复杂,因此常被误诊。如何正确认识慢性头晕的病因,及时、准确诊断,是临床工作的一大挑战。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在头晕或眩晕门诊中占有重要比例,但由于该病病名新颖,故目前临床医生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本文结合1例PPPD患者的诊治经过简要介绍该病,希望能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患者女性,52岁,因“反复头晕3月余”就诊。患者3月余前躺下起床时出现天旋地转、不敢睁眼,自行休息2~3 min后好转,但只要做躺下起床的动作,类似症状又再次发作,就医后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予以手法复位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躺下起床时没有天旋地转的眩晕感,但头晕感仍然存在,辅以倍他司汀片、氟桂利嗪胶囊对症治疗。在接下来的3个多月里,患者总感觉“病没有治断根”“头晕没有好彻底”“未恢复到以前状态”,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觉头重脚轻、晕晕乎乎、走路发飘;到人多拥挤、嘈杂吵闹的地方或乘车、乘船,患者会感到晕得更难受;对“躺下起床”这一动作小心翼翼,担心“耳石症”复发。此外,患者还觉得反应变慢,工作不能集中注意力。患者辗转当地多家医院反复就诊,尝试不同治疗药物或方法,但都收效甚微。
患者来我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寻求治疗,接诊医生根据病史动态演变过程,排除其他病因后,分析该患者是由最初的BPPV这一急性前庭疾病所引发,经过短暂的精神心理阶段过渡,最终演变为PPPD这一慢性功能性前庭疾病。焦虑相关的人格特质或前驱存在的焦虑可能会增加演变为PPPD的风险。该患者诊断PPPD明确,予以心理辅导、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前庭康复治疗等综合干预。4周后病情逐渐缓解,症状逐渐消失,继续予以巩固期、维持期治疗。
何为PPPD?
PPPD是一种由行为因素介导、心理因素参与的慢性前庭综合征,以持续性头晕、非旋转性眩晕和/或不稳感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3个月,不能用现有的临床证据解释症状持续存在的一种功能性疾病。迄今为止,PPPD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最新的研究表明,PPPD可能与躯体姿势控制、多感觉信息处理、威胁评估系统与空间定向系统皮质整合的功能异常相关。因此,PPPD被归类为慢性功能性前庭疾病,并不是结构性前庭疾病或精神心理性前庭疾病。其躯体功能障碍常继发或伴发心理障碍,最终形成心身交互性疾病。
如何诊断PPPD?
PPPD的慢性病程、继发的前庭功能障碍和非特异性辅助检查等使得明确诊断变得困难,常被误诊为“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症”等。为规范诊疗,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2017年巴拉尼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发布了PPPD的诊断标准,须满足如下5项:A.在多数时间中存在头晕、不稳、非旋转性眩晕中的一个或多个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①症状持续时间较久(长达数小时),但严重程度可存在波动;②症状不需要一整天持续存在。B.持续性症状发生没有具体诱因,但3个因素可加剧。①直立姿势;②主动或被动运动但与方向或位置无关;③复杂视觉环境或运动视觉刺激。C.通常由引起头晕、眩晕、平衡障碍的疾病所引发,可以是急性、发作性或慢性前庭综合征,也可以是其他神经科或内科疾病,或者是心理压力。①当引发原因是急性或发作性疾病时,临床表现随着引发疾病的缓解表现为标准A中的症状,初期可间歇性出现,随后转变为一个持续过程;②当引发原因是慢性疾病时,初期症状可以表现轻微,发展缓慢但逐渐加重。D.症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或功能障碍。E.症状不能由其他疾病更好地解释。
在临床工作中,凡遇到慢性头晕的患者,诊断都不能想当然,而是要详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应的体格检查、重视病情演变过程,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相关疾病;要熟练掌握慢性头晕的常见病因,尤其是PPPD,因既往对其认知不足,容易造成漏诊。在诊断PPPD时还应注意:(1)与慢性焦虑和抑郁诱发的头晕相鉴别,焦虑、抑郁等精神类障碍可表现为持续性头晕,焦虑障碍的核心诊断标准要求存在病理性焦虑、运动性不安与自主神经症状;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与快感缺乏。心理评估量表阳性则需考虑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可能是前庭症状的病因或与PPPD共存。鉴别要点取决于患者临床症状能否满足PPPD诊断标准中的A~D项,核心要点为B项。(2)PPPD还需要与其他导致慢性头晕或走路不稳等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如神经系统及内科系统疾病相关的慢性头晕/不稳、慢性单/双侧前庭病、前庭性偏头痛等。(3)PPPD不是排除性诊断。不应该对仅有非特异性慢性前庭症状的患者或有令人困惑的症状但不符合其定义的患者下这个诊断。(4)PPPD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临床疾病共病,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测的异常并不能除外PPPD,需要随访复查以期做出正确诊断。
PPPD如何治疗?
PPPD是一种具有心身交互作用模式特点的疾病,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目前治疗主要包括患者教育、药物治疗、前庭康复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药物主要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包括:盐酸舍曲林、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盐酸帕罗西汀、马来酸氟伏沙明等。但此类药物疗效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常是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法组合,如药物治疗加前庭康复或认知行为疗法等的综合治疗。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