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光教授:从安全到人文,“四大麻醉”助力患者享受温馨的医疗服务
自1846年10月16日乙醚作为麻醉剂成功用于医疗目的、完成拔牙或短小手术,现代麻醉医学逐步兴起,有力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国麻醉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麻醉人的持续奋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17年开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倡导并组织中国麻醉周科普宣传活动,于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周的麻醉知识科普公益活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专家介绍
黄宇光 教授
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主任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报告指出,全球每年有2.34亿人接受手术治疗,即每年每25人中就有一人需要接受手术和麻醉,这说明手术麻醉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临床诊断和成功手术让很多疾病都有了被医治的可能,但由于类似的诊断和手术都属于有创性操作,客观上存在着疼痛和医疗风险,而麻醉医生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患者的手术风险降至最低,在保证患者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手术患者提供一个无痛、舒适的治疗环境。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教授表示,开展“中国麻醉周”宣传活动是为了拉近麻醉专业医护人员与我们临床服务对象及百姓之间的距离,加深彼此的理解和认知,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配合及安全舒适地享受麻醉医疗服务。
如今,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已接近20%,很快将达到30%。黄宇光教授指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个系统、器官功能都在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就像汽车跑久了一样,经常要小修,时而要大修。广大民众应树立健康的医疗观念,定期进行体检,发现小问题及时进行保养治疗。麻醉医生就是在一些创伤性诊断及治疗过程中,保障患者安全舒适的关键角色。通俗点说,就是让我们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少遭罪。基于此,麻醉专业队伍已经从手术室内逐渐走向手术室外,支气管镜检查、胃肠镜检查、试管婴儿种植、急慢性疼痛诊疗、急危重症抢救等场景均可看到麻醉医生忙碌的身影。”正如2019年中国麻醉周主题所述,“安全舒适保健康,麻醉医生在身旁”,诠释落实见行动,麻醉医生将践行敬佑生命、责任担当的医者使命。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今年麻醉周的主题设为“敬畏生命,医患同行——讲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国”,旨在强调麻醉医生与患者一起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以期帮助患者享受舒适医疗,改善生活质量。黄宇光教授说:“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深,需要接受各类诊断和治疗的老年患者也会越来越多,希望中国麻醉周能够多传递一些麻醉相关医学知识,医患同行护佑生命。因此,我们倡导全国各医疗机构的麻醉专业人员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麻醉周科普宣传活动,解读现代麻醉医学的奥秘,更好地呵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过去的五年到十年,麻醉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卫生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红头文件的发布,有力促进了麻醉事业的快速发展。借助于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国家卫生健康委大力推进‘千县工程’,促进基层医疗建设,鼓励优质资源下沉和全覆盖,其中包括‘麻醉疼痛综合诊疗中心建设’项目推进。”黄宇光教授表示:“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麻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好的麻醉服务和疼痛诊疗等综合医疗服务,做好基层医疗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让广大患者能够切身感受到麻醉医疗服务和优质资源的可及性和获得感。”
最后,黄宇光教授强调,在提供麻醉专业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麻醉”,即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和人文麻醉。广大麻醉同道将努力作为,行稳致远,守护安全底线,做好学术创新,注重细节品质,提供人文服务,让患者享有更加安全、有效、舒适、温馨的医疗服务。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