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逢生——复发/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1例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 张欢
肿瘤治疗过程中常伴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的发生。在本病例中,1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临床上采取IL-11治疗血小板减少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45岁。2018年4月,患者因痰中带血、乏力、心悸、下肢骨痛在外院就诊,后确诊为B-ALL。2019年5月1日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于2019年8月复发。2019年9月29日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患者弟弟),顺利出院,后随访1年评估为完全缓解。2021年6月,患者出现乏力伴血小板减少,于外院行骨髓穿刺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淋巴细胞占92.5%,为寻求进一步治疗,2021年7月7日收入我院。既往史无特殊情况。
二、检查
体格检查
体温36.8℃,心率8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1/72 mmHg(1 mmHg=0.133kPa)。贫血貌,胸骨压痛,口腔血泡,脾大。体力状况评分为2分。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06.4×109/L,血红蛋白79g/L,血小板23×109/L。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HBV)DNA 1.1×103。肝肾功能:转氨酶、胆红素、尿素氮及肌酐均正常。细菌感染指标、EB病毒、巨细胞病毒(CMV)-DNA等检查均正常。骨髓形态学检查:增生极度活跃,原始淋巴细胞占87%。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原始细胞占95.74%。其他检查:白血病融合基因:阴性;白血病基因突变未见;骨髓STR(嵌合度)检查:13.56%。
三、诊断
结合病史和相关检查,临床诊断为B-ALL(pre-B,预后不良组,自体移植术后复发,异体移植术后复发);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
四、治疗
考虑该患者经过多次化疗,敏感度下降,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拟行异体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输注挽救治疗。
考虑患者患有乙肝,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抗病毒措施,密切监测HBV DNA,保证CAR-T细胞治疗正常进行(图2)。
CAR-T细胞输注:2021年7月20日行FC(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方案化疗,休息1 d后,于7月22日和23日分别输注CD19 CAR-T细胞,输注量为5×106CAR-T细胞/kg。2周后复查骨穿(8月2日):CR(完全缓解)MRD-(微小残留病)(图3);复查STR:99.42%。
8月2日复查,发现患者产生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降低,患者血小板降至100×109/L以下,且出现皮下瘀斑、口腔出血症状,给予IL-11 3 mg皮下注射升血小板治疗,每日2次,连续应用2周。2周后血小板已经恢复至正常范围,患者于8月14日出院(图4)。
五、治疗结果、随访及转归
2022年11月随访结果显示,血象:白细胞 4.2×109/L,血红蛋白 135 g/L,血小板 195×109/L;血生化:肝肾功能正常;球蛋白14.4 g/L;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骨髓穿刺:MRD-。
诊疗思维
本例患者的诊疗思维参考了相关诊疗指南。
经验与讨论
该病例为一例复发/难治性 B-ALL的患者,该患者采用供者CAR-T细胞输注进行挽救治疗,治疗过程中产生骨髓抑制,三系降低,使用IL-11治疗血小板减少效果显著。FDA提示在血小板功能和凝血的临床研究结果中,IL-11在治疗CTIT时,不影响凝血参数(CD62、纤维蛋白脑A、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不增加血小板的活性,不增加血栓风险。
专家点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B系、T系在骨髓内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异常增生的原始细胞可在骨髓聚集,并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同时也可侵及骨髓外的组织,如脑膜、淋巴结、性腺、肝等。通常在B-ALL的治疗过程中易发生CTIT。该患者是一位难治复发的B-ALL患者,经历过化疗和两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再次复发,采用供者CAR-T细胞输注进行挽救治疗。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 2周后复查骨穿:CR MRD-,复查STR:99.4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降低,血小板降至100×109/L以下,且出现皮下瘀斑、口腔出血症状,给予IL-11 3mg皮下注射升血小板治疗,每日2次,连续应用2周,2周后血小板恢复至正常范围,患者顺利完成CAR-T细胞输注治疗过程并出院,后续随访也未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