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辨证到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证结合诊疗要点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国内外痛风的发病率显著升高。随着我国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分级诊疗的不断推进,我国基层医生或全科医生接诊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数量也连年攀升。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中医中药的治疗方式在基层应用较广。
2021年初,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下为《指南》要点整理,供临床参考。
痛风的辨证治疗
痛风的中医治疗法则为:以泄浊化瘀解毒为主线,调益脾肾,正本清源,贯穿始终。
1.湿热蕴结型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主方:四妙方(证据等级C,强推荐)。
药物:以清热药(黄柏、土茯苓、忍冬藤、山慈菇)、利水渗湿药(薏苡仁、萆薢、泽泻、车前子)、祛风湿药(威灵仙、防己、秦艽)等药物为主。
2.瘀热阻滞型
治则: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主方:丹溪痛风方(证据等级C,强推荐)。
药物:桃仁、红花、当归、丹参、川芎、五灵脂、秦艽、羌活、牛膝、乳香、没药、赤芍、延胡索、香附、地龙、三棱、莪术、鸡血藤、三七、独活等。
3.痰浊阻滞型
治则: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药物:可运用白芥子加桃仁于处方中。
4.肝肾阴虚型
治则: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药物:可选用黄芪、白术、生地黄、薏苡仁、山药、熟地黄、枸杞子、怀牛膝、桑寄生等。
分期治疗及辨症状、辨指标治疗
1.分期治疗
无症状期的主要治疗目标为降尿酸,可采用具有降尿酸作用的中药材,如土茯苓、萆薢、蚕沙、石韦等。急性期治标,以改善关节疼痛为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或清热、或利湿、或温经通络、或化痰、或祛瘀。间歇期治疗重在治本,以调补脾肾为主,使尿酸生成减少,促进其排泄。
2.辨症状治疗
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常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或踝、膝等关节。起病急骤,24 h内发展至高峰,初次发病多累及单个关节,持续数天至数周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则受累关节增多,持续时间延长,缓解间期缩短。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可选用通滞苏润江胶囊、四妙丸、穿虎痛风合剂。
未经治疗的患者首发症状20年后约70%出现痛风石,常出现于第一跖趾关节、耳郭、前臂伸面、肘关节等处。对于符合外科手术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可选用具有清热化湿、利尿排石作用的中医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
3.辨指标治疗
痛风患者的主要监测指标为血尿酸(SUA)。建议将痛风患者的SUA控制在360 μmol/L以下,对于合并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以及痛风反复发作的患者,建议将SUA控制在300 μmol/L以下,但是不建议将SUA降至180 μmol/L以下。
当血尿酸未达标时,根据辨证及症状选用方药的基础上联合具有降尿酸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土茯苓、泽泻、车前子、金钱草、萆薢、玄参、威灵仙等。
中成药及外用药治疗
目前治疗痛风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四妙丸/散、通滞苏润江胶囊、痛风定片/胶囊、穿虎痛风合剂等。
外用药治疗可以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的外用的膏剂、洗剂、散剂、颗粒剂和贴剂。常用的膏剂如青鹏软膏、痛风膏、四黄膏、金黄膏等,有助于缓解痛风关节疼痛症状。颗粒剂如五味甘露药浴颗粒,洗剂如清痹散,贴剂如消痛贴膏等在缓解痛风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方面均有疗效。
中医康复治疗
1.针灸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灸可以刺激患者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疼痛的神经电活动,从而起到止痛的效果。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穴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可以起到补益气血、滋肝养肾的作用。
2.耳穴疗法
《指南》推荐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敷按压于内分泌、脾、肾、枕、输尿管、膀胱、内生殖器等对应部位耳穴,患者可自行按压刺激,3~5次/d,5 min/次,治疗3次/周。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