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教授:2019KDOQI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要点速读
终末期肾病(ESRD)是慢性肾脏病连续统一体中的一部分,患者需要一个连续的治疗方案来帮助完善他们的生活——ESRD生存计划。 弱化通路的优劣顺序,强调用最适合的血管通路。 强调临床经验和症状,不过度依赖辅助检查。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于2000年对透析预后质量倡议(DOQI)更新了血管通路临床实践的部分,2006年单独发布了肾脏病/透析预后质量倡议(K-DOQI)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并于2019年对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更新,即《2019KDOQI血管通路实践指南》(《指南》)。 制定患者生存计划,强调ESRD治疗的整体观。ESRD是慢性肾脏病连续统一体中的一部分,患者需要一个连续的治疗方案来帮助完善他们的生活——ESRD生存计划。《指南》认为,应当以患者为中心,根据生存计划和需求制定通路计划,内容包括创建计划、应急计划、序贯计划。《指南》指出,每个进展性慢性肾脏病患者和/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15~20 ml/(min·1.73m2)的患者或者已经接受了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均应有个体化生存计划。每个患者应与其医疗团队一起制定个性化生存计划,并进行年度回顾和更新。除定期进行物理监测,患者医疗团队还应对患者的血管通路功能、并发症风险及未来可能选择的透析通路进行全面回顾和更新,每季度至少一次。 弱化通路的优劣顺序,强调用最适合的血管通路。《指南》不强调静态的通路种类优先顺序。《指南》认为,合理的临床条件下,将隧道式中心静脉透析导管(TCC)用于短期或长期治疗是合理的;对于需要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TCC是最适合的永久性透析通路,没有时限限制,但需定期评估以确定中心静脉导管是否仍然是最合适的透析通路,需反复辅助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不再无条件优先,其不良事件和医疗费用与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相比可能更多。《指南》建议对于AVF,术前动静脉内径没有最小阈值,但内径小于2 mm的动脉和静脉,应仔细评估血管条件及可行性,以建立有效的AVF。 强调临床经验和症状,不过度依赖辅助检查。《指南》强调物理检查监测通路的重要性,认为对于AVF,除了常规物理监测外,没有充分的证据推荐仪器监测如血流量、压力或狭窄影像学有助于改善通路通畅性。对于AVG,不建议在常规临床监察的基础上,监测通路血流量、压力或狭窄影像学来改善AVG通畅性。另外强调临床表现在通路干预指征中的重要性,不推荐对无临床表现的AVF狭窄进行预防性血管成形术,以改善通路的通畅性;不推荐对无临床表现的AVG狭窄进行预防性血管成形术以改善通路的通畅性。对于有持续临床表现的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应进行预防性血管成形术以降低血栓形成和内瘘丧失的风险。与既往或当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无症状中心静脉狭窄,不应进行治疗。对于《指南》我们也应用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以指导实际工作。 来自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每日会讯 校对/排版:梁许红 二校:黄瑞 审校:武多先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