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广研教授:高血压肾损伤的诊治进展与争议
5月5日,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医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蔡广研教授在2023年天府肾脏论坛暨四川省肾脏病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及培训会议上,就“高血压肾损伤的诊治进展与争议”的讲题进行了分享,医路肾康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蔡广研教授
蔡广研教授介绍,目前关于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诊断已经很清楚,其必需条件包括5点,具体为:(1)原发性高血压。(2)蛋白尿前有5年以上的持续性高血压。(3)有持续性蛋白尿(一般轻至中度),镜检有形成分少。(4)有动脉硬化性视网膜改变、高血压心脏损害(如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等。(5)除外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肾脏疾病。从以上5点可以看出,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诊断属于排他性诊断。另外,也有很多研究发现,单纯依靠临床指标如既往史、体格检查等进行高血压肾损害的诊断,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
高血压肾病是表现有血管病变的肾小球疾病,以细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和(或)肾小动脉的肌内膜肥厚为表现特点,进而导致肾小球及肾小管的血管病变。临床上还有很多常见的原发性肾病、继发性肾病合并有血管病变,如血压正常者、老年人、糖尿病、肥胖或代谢综合征患者,甚至IgA肾病、继发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中也可出现,这说明血管病变并非高血压肾病所独有的改变。
结合流行病学数据,蔡广研教授从3个角度展开了介绍。(1)从病理诊断角度来看,解放军总医院10年前的肾活检资料显示,高血压肾病患者所占比例不足1%,南京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关于肾活检数据分析也显示,高血压肾病仅占全部肾活检病理的1.3%。(2)从临床诊断角度来看,基于10年前全国31个省区市、61家三甲医院、11 644例住院患者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病因构成主要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囊肿性肾脏病等,其中高血压肾病住院患者比例占4.8%。(3)从终末期肾病(ESRD)来看高血压肾病的占比情况,美国肾脏数据登记系统数据显示,ESRD患者中约有29%的原发病是高血压肾病,居第2位;日本相关数据显示,ESRD患者中约有14.7%的原发病是高血压肾病;欧洲肾脏学会-欧洲透析和移植学会数据显示,ESRD患者中约有14%的原发病是高血压肾病。此外,结合中国血液透析登记情况可以看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占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透患者从2011年的59%下降至目前的41%,糖尿病肾病从15%增长至21%;新导入的透析患者数据显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已下降至30.3%,而糖尿病肾病则增长至29.2%,预计未来1~2年后,糖尿病肾病会成为第1位病因,高血压肾病占比基本平稳在10%左右,无太大变化。
从以上3个角度的数据可以明确看出,不同来源调查高血压肾病所占比例差距很大,虽不同的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但也反应出,越是缺少客观诊断的证据,疾病的诊断越宽泛,使得高血压肾病的误诊率也较高。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不同国家地区,高血压肾病诊断差异同样很大。蔡广研教授在分享中还指出,高血压肾病与病因未明肾病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可见,高血压肾病并不是一个单一性的疾病。
就上述内容的介绍,蔡广研教授提出了2点新的思考。(1)在降压达标的情况下,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明显下降,但是肾损害引起的ESRD比例却明显增加,可见其相互间并非单纯的因果关系。(2)高血压引起肾脏损害始动因素、加重因素、标志,还需进一步探讨。
20世纪90年代,Beevers和Lip研究英国卫生系统数据发现,良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很低,除非在确诊时存在明显蛋白尿及肾功能受损;Tomson等追踪了17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年,未发现血肌酐有明显变化,无1例肾功能衰竭的患者;Brancati等重新分析了MRFIT的数据以研究糖尿病和ESRD的关系,如果移除基线糖尿病的影响,由高血压导致的ESRD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仅为0.19%。可见,良性的高血压造成肾损害的比例较低。
众所周知,肾脏可对血压进行自动调节,具体为肾脏通过对水钠排出量的调节来改变循环血量及心排血量,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近期有日本学者相关研究发现了“压力感受蛋白”,表现为受压力影响系统血压增高,蛋白表达也随之增高,通过进一步的揭示压力感受蛋白的功能,或许能为血压增高与肾损害之间的关系带来新的发现。
一项良性高血压8年后发生肾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肾损害不仅与血压有关,还与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痛风等有关,可见,血压升高与肾损害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另外,蔡广研教授还提到了肾小球密度与高血压之间关系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发生车祸的患者进行尸检,一组患者血压正常,一组患者血压增高,研究显示,血压增高的患者肾小球数量较少、体积较大,说明日常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很多都存在组织病理学基础。另外,对于高血压肾病患者病理分析也同样发现,患者肾损伤越重,肾小球数量越少、体积越大。
与高血压肾病致病有关的基因如肌球蛋白重链9、载脂蛋白、谷胱甘肽疏基转移酶、肾小管间质差异表达等,并不是本身与高血压肾病有关,这些基因也不是高血压肾病的易感基因,这表现在携带以上基因的患者,不仅对高血压易感,还对HIV等疾病易感。
对高血压肾病的认识更多来源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研究,经过对该模型的动态分析发现,最早会出现自身调节能力的异常,随后出现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其滤过率不是下降而是上升,紧接着由于长期血压增高控制不良,而出现功能性改变和器质性的重塑,如管壁的增厚、管腔的狭窄。肾小球病变发生较晚,以微量蛋白尿、显性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为特点。通过动态演示,发现了高血压肾病的早期标志物,包括:(1)肾单位早期功能性改变——肾小球高滤过。(2)内皮功能病变——微量白蛋白尿表达增高。(3)肾小管损伤标志物——NAG、beta2-MG等。(3)肾功能损伤——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等。
目前对于高血压肾病的降压靶目标值尚未明确,参照肾性高血压的指南以及相关大型临床研究成果,都更加强调要更严格的控制血压收缩压的目标值,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
针对CKD非透析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KIDGO指南对肾性高血压靶目标值进行了修订,最新版建议收缩压控制应<120 mmHg(1 mmHg=0.133 kPa)。对此,蔡广研教授强调,该靶目标值的测定方法并不是日常诊断时测定的方法,而是进行了标准的血压测量。所谓标准的血压测量方法相对复杂、繁琐,需具备独立的空间,环境安静,患者不能抽烟、不能喝咖啡、不能运动、不能交谈等条件才能进行。以上提到了2个降压靶目标值之间大概相差8~10 mmHg。就此理解,可视为日常降压靶目标值为130 mmHg。
蔡广研教授就此强调了常规诊室血压测量目标,(1)尿蛋白>300 mg/d的CKD非透析患者,推荐控制血压<130/8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2B)。(2)尿蛋白≤300 mg/d的CKD非透析患者,基于肾脏获益建议控制血压<140/90 mmHg,如耐受可进一步降低(2B)。
对于CKD非透析患者血压管理的争议,蔡广研教授也进行了介绍。SPRINT研究采用标准血压测量方法,发现严格降压并不十分有利,其给预后重点及靶器官会带来很多影响,如(1)总体人群显示,收缩压(SBP)<120 mmHg较SBP<140 mmHg,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下降。(2)CKD亚组分析显示,SBP<120 mmHg可以降低CKD病死率,但没有改变心血管事件。(3)严格降压组:增加急性肾损伤、新发CKD、低血压、电解质异常等不良事件风险。
从血流动力学来看,高血压肾病主要为缺血性改变,表现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球萎缩,有些肾小球会有高滤过的表现。因此,在药物选择方面,80%以上都需要联合降压治疗,一方面改变缺血,另一方面降低“三高”状态所带来的损伤。
联合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离子同道阻滞剂,临床上已证实该联合降压药物可减少20%CV风险,有利于肾脏保护,也能减少中风、心血管事件及CKD病死率。此外,除了传统的降压药物,还有很多新型的降压药物,如:(1)肾素抑制剂,目前相关证据有限。(2)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依普利酮、非奈利酮(对盐皮质激素受体选择性高,对雄激素、孕酮和雌激素受体亲和力较低。改善了肾功能衰竭和主要及次要复合终点,高钾血症风险小。)(3)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4)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
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在治疗中也很关键,需对低钾(水果和蔬菜)高钠饮食;肥胖、不运动;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高尿酸;吸烟、过度饮酒;睡眠;精神心理等进行综合管理,以更好地控制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肾病虽然是一个常见病,但其却是一个综合征,并非一个单一的疾病,其病因相对复杂,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排版:黄瑞
校对:梁许红
文字/审校:武多先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