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终于摆脱了“珍贵的”胰岛素

来源:
医路讲糖
2023-05-11 15:55:00

病例资料


患者,男,83岁,因“诊断糖尿病18年, 血糖控制不佳3个月”于 2020年8月25日 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1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 症状,查空腹血糖10 mmol/L,餐后2 h血糖16.9 mmol/L,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消渴丸”治疗,血糖控制差,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0~13 mmol/L。10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改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 R)14 U、12 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0.5 g3次/d,阿卡波糖50 mg3次/d治疗,血糖控制差,空腹血糖5~9 mmol/L,餐后2 h血糖 8~15 mmol/L。5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改门冬胰岛素10 U三餐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8 U 睡前皮下注射,空腹血糖6~9 mmol/ L,餐后2 h血糖7~12 mmol/L。1年前无诱因出现间断性四周末梢麻木,检查后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近3个月测空腹血糖7~10 mmol/L,餐后2 h血糖12~16 mmol/L。因高龄,视物模糊,难以耐受胰岛素注射,为进一步调整降糖方案来诊,门诊以“2型糖尿病”收住院。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可。 

既往史

15年前诊断高血压,最高180/ 110 mmHg,口服缬沙坦80 mg1次 /d,血压平稳;10年前诊断冠心病,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病情稳定,一般日常活动不受影响,长时间剧烈活动后有胸闷、气短。 

个人史

吸烟50年,平均10支/d,偶尔饮酒。 

家族史

无特殊。 

体格检查

体温36.5℃,脉搏78次/min, 呼吸18次/min,血压135/85 mmHg,身体质量指数(BMI):24.4 kg/㎡,腰围:98 cm。全身皮肤无黄染,无皮下出血、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律齐,未闻及心脏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尚可,双下肢浅感觉略减退。

辅助检查

馒头餐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见表1。

图片

尿常规:尿糖(2+)、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1c)8.6%。

血脂:血清总胆固醇 4.8 mmol/L,甘油三酯 1.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34 mmol/L。 

肝肾功能:正常,肾小球滤过率(eGFR)85.4 ml/min。 

尿蛋白定量:145.3 mg/24 h。 

尿白蛋白 / 肌酐:21.8 mg/g。 

血常规、大便常规、BNP未见明显异常。 

眼底检查:老年性白内障。 

神经传导速度:双下肢腓肠神经感觉电位波幅降低。 

心脏B超检查:左房肥大,余无明显异常。 

腹部B超检查:脂肪肝。 

颈部动脉B超检查:多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下肢动脉B超检查:多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骨密度测定:骨量减低。

初步诊断

1、2 型糖尿病 

(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2、动脉粥样硬化 

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心功能Ⅱ级 

5、脂肪肝 

6、老年性白内障 

治疗过程 

根据2017年版中国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分层管理专家共识制定降糖目标:空腹血糖6.1~7.8 mmol/L,非空腹血糖7.8~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调整降糖方案,加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1片2次/d(早晚),逐渐减少胰岛素剂量,见表2。

图片

出院方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1片2次/d(早晚),患者空腹血糖6~7 mmol/L,餐后2 h血糖8~10 mmol/L。患者摆脱注射胰岛素的苦恼,饥饿感减轻,生活质量提高。3个月后血糖监测结果,见表3。


图片

8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结果:5.9%;约1年后复查骨密度较前无明显变化。 

分析与讨论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衰竭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胰岛素抵抗发生于糖尿病早期且贯穿T2DM发病的全程,胰岛素抵抗会造成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衰竭。胰岛素抵抗常集中了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葡萄糖代谢障碍、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统称代谢综合征。改善胰岛素抵抗是目前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基础。改善胰岛素抵抗有重要意义,如预防、治疗T2DM,预防、治疗代谢综合征,改善糖、脂代谢,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目前被证实的有独立增敏作用的药物只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二甲双胍,单用二甲双胍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还有进一步提升70%左右的空间。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用具有协同作用,且为复方制剂,方案简单,依从性高,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理想武器。

作者 | 陕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病院 余湘尤

参考文献

[1] Kendall DM,Cuddihy RM,Bergenstal RM.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ncretin-based therapy:therapeutic potential,patient selection and clinical use[J]. Eur J Intern Med,2009,20(Suppl 2):S329-S339.

[2] Beck-Nielsen H,Groop LC. Metabolic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prediabetic states. Sequence of events leading to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 J Clin Invest,1994,94(5):1714-1721.

[3] DeFronzo RA. Current issues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Overview of newer agents:where treatment is going[J]. Am J Med,2010,123(3 Suppl):S38-S48.

[4] 陈家伦,宁光 . 临床内分泌学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73.

[5] Derosa G,Maffioli P,Salvadeo SA,et al. Direct comparison among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evaluated by euglycemic hyperinsulinemic clamp:the 60's study[J]. Metabolism,2009,58(8):1059-1066.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村高碑店路15-3号
电话:010-85354800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23957号-2 | 成都康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