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注意,直击就医“痛点”,国家明确未来3年这样做!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于2023—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
回应百姓关切,直击就医“痛点”
针对患者就医时,普遍面临的“痛点”“堵点”,《通知》给出了优化措施,以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
1.开展“预住院”,缩短术前等待时间
在三甲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从确定要做手术到能够上手术台往往需要等待一二个月的时间,“等床位”是大多数患者住院时最常遇到的一种客观情况。在等待的过程中,患者不仅很焦急,还有可能耽误病情。以肿瘤手术为例,越早行手术治疗,预后则越佳。
针对这一情况,《通知》指出,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医疗机构可对诊断明确、病情相对稳定,经评估符合住院指征、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办理“预住院”,在患者入院前完成术前检查检验,缩短入院后术前等待时间。
2.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
患者去医院看门诊,目前需要的流程还是比较繁琐的,到了医院需要取号,之后可能还需要缴费、打印报告等,往往一次门诊还不能解决问题,患者需要多次就诊,每次都需要取号、缴费、打印报告的流程,做很多重复的工作。另外,很多检查当天无法出结果,需要患者再次就诊,甚至是多次就诊。
对此,《通知》指出,要再造门诊流程。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一是压缩门诊取号、缴费、打印报告等环节,缩短患者在门诊的等候时间。二是加强引导,明确当日检查检验结果回报患者的接诊流程,简化需要多次门诊诊疗、护理的流程,减少无序流动。三是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
3.推广门诊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医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治疗,但目前在医院门诊中,中医与西医是分开的,中西医结合的门诊不多,对于有这方面需求的患者来说并不方便,能够有更多的中西医结合的门诊是广大患者的期望。
对此,《通知》明确提出推广门诊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中医医疗机构要总结推广中医综合治疗以及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4.弹性安排门诊时间
目前,大部分患者去医院看病需要请假,因为多数医院的门诊安排在周一到周五,患者休息时医生也在休息,医生上班时患者也在上班。很多人希望在周末可以多安排一些专家门诊,这样去医院就无需请假了。
针对群众的期望,《通知》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弹性安排门诊时间,满足上班、上学等人群的就诊需求。另外,鼓励家庭医生为符合条件的签约人群提供适宜的服务。
5.改善入出院手续,“当日出院、当日结算”
很多住过院的患者或家属都有这样的体验,需要一趟趟跑腿缴费、送预约检查单,出院后的结算、报销、开相关证明也需要多次跑医院,很是繁琐。
为减少患者及家属的负担,《通知》指出,二级及以上医院需建立患者入出院服务中心,优化入出院流程,提供入院手续办理、医保审核、出院结算、检查检验预约、出院患者健康教育等“一站式”服务。推广住院费用预结算、床旁结算,“当日出院、当日结算”。鼓励医院对闲置床位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全院床位集中管理、统一调配。
6.普及无痛分娩
医学上,分娩疼痛是仅次于烧伤的疼痛。目前,全国无痛分娩的整体普及率只有30%左右,仍有近70%女性承受着分娩疼痛,普及无痛分娩是广大群众的期望。
《通知》鼓励三级医院积极探索建立覆盖门急诊和住院全流程服务的疼痛管理新模式。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推广普及分娩镇痛等疼痛管理模式。
相信通过顶层设计,以及广大医护的付出,能够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未来3年的6大重点任务
1.创新理念、服务向前,提升患者诊前体验。
医疗机构可运用人工智能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提高预约的精准度;探索复诊病人预就诊模式;鼓励开展“预住院”,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
2.简化流程、创新模式,提升患者门诊体验。
通过再造门诊流程,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创新门诊服务模式,提高门诊服务内涵;优化门诊环境,提高就诊舒适度。
3.高效衔接、分区分级,提升患者急诊急救体验。
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加强院前院内衔接,做好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
4.巩固拓展、丰富内涵,提升患者住院体验。
通过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制度、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推进检查检验互认、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完善住院医疗服务制度;通过探索疼痛管理新模式,鼓励营养筛查、心理评估和干预来加强住院患者综合服务;通过建立患者入出院服务中心,优化入出院流程来改善入出院服务。
5.服务连续、医防协同,提升患者诊后体验。
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优化医联体内资源流转与配置;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为患者诊后提供更好保障;积极探索非急救转运服务,满足患者非急救医疗转运需求。
6.改善贯穿医疗服务全程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
要求医疗机构要不断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及时转变药学服务模式、创新康复服务模式、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后勤保障、加强医疗机构人文建设,提升医疗服务基础实力和文化内涵。
文、排版丨王申冲
编校丨冯熙雯
审核丨邢辰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