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仁教授:前沿共享,探索皮肤病最新研究进展
近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为加强皮肤领域学术交流,传递专家声音,本次会议在7月13—16日期间特别设置了媒体采访中心,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张福仁教授,就“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特应性皮炎”等相关话题进行了分享。
1.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超过了结核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您可以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概况吗?
张福仁教授:非结核分枝杆菌在皮肤上的表现为局部出现结节、红斑,一般无痛、痒、发热等症状,往往发生在针刺伤口、开放性伤口或骨折处。医院内皮肤软组织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也时有发生,如手术部位感染、美容感染、针灸及穴位注射造成的感染等。近年来,由于鱼类已成为大家餐桌上的必备食物,因此处理鱼类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造成手部受伤,可能会造成海分枝杆菌感染,出现介质红斑。过去这类患者较为少见,但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需要特殊注意这两类感染渠道。而其具体的患病率迄今为止仍缺少有效、准确的研究数据,希望在未来大家可以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
2.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
张福仁教授: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以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伴有显著的皮肤干燥和瘙痒,严重者会因不断搔抓造成皮肤皲裂或破溃。因此,解决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医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临床上很多治疗方法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如小分子靶向药物,白介素-4、白介素-13受体拮抗剂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可达到以往无法达到的治疗效果。
审批编号:CN-RNQD-230338
有效期至:2024年7月14日
逾期视同作废
来源丨每日会讯
编排丨王申冲
校对丨冯熙雯
审核丨邢辰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