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写作的奥秘揭示 诺奖得主的心路历程
过去40年间,科学传播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跨学科地位,在政治、文化、教育多框架下引导了多元化和有远见的对话。但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并未正规学习过科学传播的理论和实践。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和向大众普及医学知识的需要,这方面技能的缺陷尤为凸显。澳大利亚学者苏珊·斯多克迈尔等主编的《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有助于弥补我们的不足。在这部共计5篇18章的专著中,作者们全面介绍了科学传播的理论基础、实证方法、与媒体的关系以及经典的案例,并给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反思。其主要内容包括:有效公众科学传播的背景,科学传播的跨文化特性,对科普的反思,科学争论中的主题视角与修辞根据,后现代科学的介绍,对科学传播的思考,经由互动式科学中心传播科学,科技中心的教育娱乐一体化模型,面向公众的传播愿景,科学新闻的内部故事,多种媒体的科学传播,对英国科学促进会的实例研究,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简介,强大的科学传播工具,如何在工作中学习科学传播等。
全书汇集了科学传播领域众多博学鸿儒的实践经验和睿智之思,深入阐释了科学传播的建构主义、跨文化、修辞论证、经验学习等多层内涵,以亲历者视角生动地讲述了爱丁堡科学节等经典项目的缘起、演变和内在主张。本书并没有寻求建立一套科学传播的理论体系,而是先从若干重要的研究问题展开,汇集和概述了科学传播实践中的诸多范例,这些故事比起该领域最好的案例研究都毫不逊色。笔者以为,科学与科学传播的实践及未来交织深远,本书为这个与所有人休戚相关的问题带来了曙光,它也在敦促科学家就其所做和理解的,尤其是其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更负责任地做好传播。对有志于科学传播研究或发起一个科学传播项目者而言,这些历久弥新的专业视角可以助其成为真正的内行。
# 老游评书 #
科学传播的辩证之思
毋庸置疑,科学不像常识一样不言自明,迷思的概念很容易产生,努力使科学更容易被理解是科学传播者共同的目标。过去20年中,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表明,公众对于简单的科学原理是恐惧、怀疑和无知的。聆听与表达一样,均是传播的根本所在,无论受众是谁,传播都必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效的传播要求对彼此过去40年间,科学传播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跨学科地位,在政治、文化、教育多框架下引导了多元化和有远见的对话。但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并未正规学习过科学传播的理论和实践。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和向大众普及医学知识的需要,这方面技能的缺陷尤为凸显。澳大利亚学者苏珊·斯多克迈尔等主编的《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有助于弥补我们的不足。在这部共计5篇18章的专著中,作者们全面介绍了科学传播的理论基础、实证方法、与媒体的关系以及经典的案例,并给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反思。其主要内容包括:有效公众科学传播的背景,科学传播的跨文化特性,对科普的反思,科学争论中的主题视角与修辞根据,后现代科学的介绍,对科学传播的思考,经由互动式科学中心传播科学,科技中心的教育娱乐一体化模型,面向公众的传播愿景,科学新闻的内部故事,多种媒体的科学传播,对英国科学促进会的实例研究,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简介,强大的科学传播工具,如何在工作中学习科学传播等。
全书汇集了科学传播领域众多博学鸿儒的实践经验和睿智之思,深入阐释了科学传播的建构主义、跨文化、修辞论证、经验学习等多层内涵,以亲历者视角生动地讲述了爱丁堡科学节等经典项目的缘起、演变和内在主张。本书并没有寻求建立一套科学传播的理论体系,而是先从若干重要的研究问题展开,汇集和概述了科学传播实践中的诸多范例,这些故事比起该领域最好的案例研究都毫不逊色。笔者以为,科学与科学传播的实践及未来交织深远,本书为这个与所有人休戚相关的问题带来了曙光,它也在敦促科学家就其所做和理解的,尤其是其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更负责任地做好传播。对有志于科学传播研究或发起一个科学传播项目者而言,这些历久弥新的专业视角可以助其成为真正的内行。达成一定的理解。科学传播者如果只关心信息而无视受众,就有可能走向失败。因此给科普作者的建议通常归纳为绕开方程、减少使用术语、追求明晰和使用恰当的隐喻和类比。人们普遍认为,公众科学传播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经济、实用、民主、文化及社会五大方面,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经济上的迫切性是改善对公众科学教育的主要动因。实用论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是不可见的,被视作理所当然。民主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实用论的分支。文化论认为最好的科学就像纯艺术,其本身就值得欣赏,而不必为其观众带来物质上的直接益处。社会论认为随着科学深入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对科学的根基及其衍生出议题的意识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作者坦言:科学家并不比普通人更自私或无私,他们从事科学传播的动力也是出自科学本身和维持生计两方面的迫切性。惟其如此,好的传播才不可或缺。将科学视作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与弥漫于日常生活的公众文化之间的互动是科学传播的核心。科学传播关乎“跨越边界”,如果它没有成功地跨越这些边界,混淆就会丛生。对于社会而言,科学只是被需要时才是可见的,向社会证明它需要科学、为普罗大众培养并提升求知的需求是科学传播者的任务。研究表明,读者喜欢阅读科学性的内容,并将其排在阅读的优先位置。增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它塑造了一个有知识、有见地、有技能的社会群体,这样的群体是极为宝贵的社会资源。我们知道,科学是依赖文化的,知识是构建而来的,因此提升公众的科学意识是一项更长期的工程。但是一旦成功,便能大大增进社会福祉,因为它塑造了一个对拥有科学观念充满信心并愿意以同样的信心滋养下一代的社会。
# 老游评书 #
科普写作的奥秘揭示
作者指出,从宇宙史的视角来看,所有的科学问题最终都变成叙事,每个成功作品能吸引普通读者的秘籍就是讲好故事。如果说有一件事是身为一名科学家必须要做的,那就是向公众诠释他们不熟悉的概念和现象。毫无疑问,科学传播是一项异常困难的工作,科学传播者必须有意识地游走于公众的日常世界和自己的金字塔之间,明确地转换规范、价值、概念、期望和语言常规。科学是公共的而非私人的知识,它内嵌于某种文化之中,科学传播者不仅要注意受众的文化多样性,还要不时地考虑科学的多元性。同时提醒公众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暂时的,科学观点可能会随着研究的进展而发生改变。科普写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任务,它既要以事实为依据,又要以讲述故事为基础,时常要对读者已经知道或理解的方面做出难以证实的假设。科普作者最直接和最根本的目的,是将最有趣和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与读者之间建立联系。
毫无疑问,对文章虔诚的欣赏和怀疑的失望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科学写作的首要目标是在尽可能追求简洁性和影响力的同时,尽量不伤及准确性。大多数科学故事本身就已经足够复杂了,浮夸的写作风格只会破坏故事的简洁和明晰。先哲总结出成功科学写作的关键是悉心选择主题并很好地加以呈现,其核心的6要素包含:谁,何事,何时,何地,何因,过程如何。为了更有效地传播,应该像正常人一样使用公知的语言。科学家之间交流的理想语言,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往往是灾难。乏味的谈话令人沮丧,带点夸张或炫耀也比无聊要好。尽量抛开数学和公式并使用简明的语言,言简意赅尤为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规则是避免或非常谨慎地使用专业术语,应尽量澄清这些词的确切含义。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可能像其他人一样混乱,思考问题往往不如训练有素的律师那样严谨。由于大多数人并没有接触过概率和相对风险方面的思维训练,因此科学家的核心假设不能为更广泛的群体所理解,因此更应全面考虑可能存在的相异概念。
# 老游评书 #
诺奖得主的心路历程
本书最后一部分既是全书的结语,也是写给许多立志于科学传播的有识之士的出征寄语。在这份杰出科学家摇身变为公共媒体人的记述中,诺贝尔奖得主彼得·多尔蒂讲述了他个人在科学传播方面的艰难历程,分享了自己在此转型期间的挫折与收获,这也是他认为最重要之事的故事。他坦言:那些对公众来说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例如“说人话”,对习惯用科学“短语” 来交谈的科学家来说未必如此。对许多因无法让人理解而受挫折的寻常科学来说,多尔蒂在转型期的体悟应该能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宽慰,他的故事似乎让“科学家说人话”的要求显得不那么任重道远而遥不可期。作者坦言,科学家被默认受尊重的时代早已过去,科学家必须准备好与一般公众媒体和政策决策者积极而公开地互动,应该相互尊重,而不应对公众居高临下。始终要记住,作为一名公共科学传播者,你的基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些激动人心的新思想。这个任务既是为了传达对科学和理性探究的热情,也是为了告知。美酒虽醇香,也怕巷子深。生活就是这样,你越能适应媒体的参与规则以编排要表达的内容,作为传播者你就越成功。
多尔蒂基于个人的经验指出,成功的科学传播者应具有开放的心态,能接受不同观点,并快速思考以适应漫无条理的环境。但即便是具有高超的沟通技巧,了解一些基本规则也是有益的。因为陷阱无处不在,只有少数是可以规避的。吸引人的科普主要是讲故事,高手擅长从研究论文中提炼出引人入胜的故事。媒体热衷于激动人心的故事,采访者力求发现那些能够吸引受众的观点。接受记者的采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直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为止。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在设法“利用”对方。应苦心孤诣地寻找投喂的 “良饵”,如果传播没有嵌入受众的世界,他们不会持续聆听或阅读。不仅如此,还要注意回避负面报道,努力建立对话和讨论通常比对抗更有效。要未雨绸缪,为附带的伤害做好准备。如今唯一安全的媒介形式是未经编辑过的广播或电视。纸媒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需求修改你说的话。与媒体据理力争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和清醒,保留你对人类的荒诞感,特别是对自己的荒诞感。从负面经历汲取的重要教训是,无论如何小心,你都无法控制报刊发出的内容,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大多数的报道都是昙花一现。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