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民教授:抓住机遇,助推呼吸危重症的高质量发展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3暨第二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将于2023年9月13—17日在重庆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推动呼吸危重症规范化建设,全方位提升危重症救治水平”。
基于此,康迅网有幸对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学组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爱民教授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康迅网: 请您概述一下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情况? 李爱民教授: 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其中部分感染性疾病还具有高传染性的特点。总而言之,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更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病”之一。国家卫生统计资料显示,若将肺源性心脏病、肺癌计入呼吸系统疾病,则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死率和疾病负荷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均居第一位。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2016年全球死因顺位前10位疾病包括4种呼吸系统疾病,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结核病。 在此背景下,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为抓手进行学科建设将势在必行。中国呼吸学科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1960年)着眼于肺结核治疗;第二阶段(1970—1990年中叶)各医院建立起呼吸科,开展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的预防与治疗;第三阶段则是将呼吸病学与重症医学相结合。但目前,呼吸学科在不同等级的医院仍有较大差异,发展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不规范的问题。 随着对呼吸系统疾病认识的加深,以及参照美国PCCM的发展模式和历史经验,为促进我国综合性医院PCCM规范化建设,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开展了“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的核心内容涵盖了科室业务建制、人员建制、设施建制、管理建制及文化建设等方面。PCCM“专科进修”和“单项进修”可作为现阶段培养专科人才的重要补充手段。“专培”“专修”“单修”是针对PCCM专科人才梯队建设的培训体系,旨在构建素质优良的呼吸学科队伍,弥补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从医疗(包括会诊和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医疗质控)、教育培训、临床研究3方面整合资源,构建PCCM专科医联体体系,照护患者,发展学科,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分级诊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曾说呼吸病学和危重症监护的捆绑是呼吸学科的发展战略,未来呼吸科的发展将以重点加强PCCM科项目建设为核心,围绕建设标准进行科室建制,真正培养一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和学术前沿的呼吸病学专家。他特别希望,PCCM专科的毕业后教育能够取得新的进展,也希望PCCM的科室规范化建设能够在31个省、区、市内“遍地开花”,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医疗资源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非同质的问题,使行业得到均衡发展。 从承担呼吸系统重大感染性疾病诊断和危重症救治角度出发,我们要建设为人民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的责任相适应的PCCM。因此,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进一步推进PCCM的建设和发展:(1)进一步完善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和加强在综合医院中呼吸系统传染病的防治体系,着力建设呼吸系统传染病早期诊断技术平台。(2)进一步完善基层呼吸学科体系,加强学科的规范化建设。(3)进一步加大呼吸危重症病房建设力度,提升呼吸危重症病房危重症关键救治技术配置能级;加大PCCM专科医生培养力度,不断通过PCCM专培体系提高PCCM医师对于各种危重症综合性救治能力和水平。 康迅网: 近年来,呼吸危重症救治水平的提升已成为临床的热点话题,您认为推动呼吸危重症规范化建设对于提高其救治水平有何重要意义? 李爱民教授: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历经数次新发呼吸系统传染病疫情,包括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2013年人感染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和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历次疫情中,PCCM均参与领导抗击疫情的工作,在防控、救治、科研攻关等各个方面均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深知,自从我们选择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业,在危重症患者诊治中就必须勇挑重担。随着PCCM学科建设的推进,我们在全国开展专科医生的培养、学科规范化建设以及专科联合体工作。并且,重视PCCM的各个亚专业建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推动PCCM规范化建设对提高救治水平的意义在于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治愈率,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减少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危急,需要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来进行救治。危重症学科建设的意义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危急,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就会危及生命。危重症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加强危重患者管理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效率,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康迅网: 您作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学组委员,请您分享一下,您和团队在呼吸危重症领域做出了哪些努力? 李爱民教授: 我们团队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随时关注诊疗指南的更新并学习,以确保医生们能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这些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证据和专家共识,为医生们提供指导,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诊疗结果。同时,积极参与制定指南和规范,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试行)(2016版)》《ICU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采集、送检、检测及结果解读规范》《气管切开患者的管理和康复治疗推荐意见》。 2.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包括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班,旨在提高广大一线医生在呼吸危重症方面的诊疗水平。 3.呼吸危重症疾病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以实现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我们鼓励PCCM、放射科、病理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康复科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医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4.我们积极支持和参与全国呼吸危重症相关的多中心、高水平临床研究,以促进对危重症疾病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从而改善患者结局,在国际呼吸危重症专业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康迅网: 在呼吸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主要在哪些方面亟需开展规范化建设?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提升? 李爱民教授: 在呼吸危重症患者救治中,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实施,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规范化管理流程,包括规范救治路径、制定规范的诊疗方案;(2)建立规范化管理档案,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全面的危重症管理档案,为医生和患者提供高效的管理服务和治疗支持;(3)建立规范化管理培训,制定全面和系统的教育培训计划并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规范操作能力的医生和护士团队。 在具体的实操中,我认为应该从医护团队方面入手。团队作为一种极具特征的人才组合,亦或是一种工作模式,已成为当今医学发展和临床医疗行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呼吸危重症医学而言,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重症诊治,团队的建立和团队工作模式的形成正在对学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呼吸危重症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科,有着明确的学科特点,随着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不断完善,已形成对重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疗行为的统一要求,这为团队的建立和团队工作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扎实基础。只有团队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具有超强的能力,整个团队才能真正强大,才能真正高效地实施具体的工作任务计划。 康迅网: 对于即将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您有哪些期待? 李爱民教授: 首先,我非常期待与全国各位呼吸危重症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分享。这次会议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与会者们充分分享、讨论探索学科前沿问题,重点交流近年来呼吸危重症领域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和诊治策略。 再者,会议上能够聆听到各种不同的学习观点和思路,从而促进对呼吸危重症的深入理解和探讨;还可以了解到目前国内外在呼吸危重症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医学前沿,以及相关的临床实践和指南更新。最后,我期待这次会议能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性、可为大家提供一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学术盛宴,针对呼吸危重症领域临床诊疗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
文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李爱民教授
编排丨卢璐 审核丨邢辰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