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昆玲教授:中西并举,共筑儿童用药安全“防火墙”
申昆玲 教授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历时11年的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数据显示: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有34.8%的患者至少感染一种病毒且呈阳性,其中儿童的感染率最高。儿童作为易感人群,如何合理、有效进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每位儿科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深圳市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申昆玲教授就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医药治疗儿童常见疾病的优势、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儿童用药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防治结合:合理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及加强暴露后预防
申昆玲教授指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占70%以上,临床上常采用抗病毒药物联合对症处理治疗。医生应高度重视对病毒传播的控制,尽早对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的人群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建议不要迟于暴露后48小时用药。儿童是流感的高发人群及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但目前只有流感病毒具有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多数呼吸道病毒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治疗传染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现代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在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感(甲型H1N1)、禽流感(H5N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申昆玲教授表示,相较于西医,中医药治疗儿童病毒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更具有整体观。中医药对病毒感染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扶正,即激活、引导和提升身体内部潜在的抵抗力、免疫力、修复自愈能力等;祛邪,一是直接抗病毒作用,二是通过强化机体的免疫系统消除和减轻外界致病因素(如病毒),三是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状态,抑制或阻断加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从整体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此外,相比于西医,中医药最大的特点是多靶点治疗,在对因治疗多种病毒的同时,还可以改善症状,甚至在抗炎方面也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
协同攻关:循证医学助推中医药高质量创新发展
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及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肾病、肿瘤、周围血管病等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申昆玲教授指出,运用现代语言刻画、还原中医药临床药理机制,通过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揭示中医药临床疗效是关键环节。
基于上述背景,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全国15家三甲医院联合开展了“芩香清解口服液治疗儿童流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证实,单独使用芩香清解口服液治疗儿童流感可缩短患儿临床痊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疗效与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作用相当,且在改善咽痛、便秘、鼻塞等症状方面疗效更优,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成果近日还成功发表在Translational Pediatrics,这也是儿童专用抗流感中成药率先在国际期刊中发表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成果。
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申昆玲教授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其一,采用科学、严谨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与国内外目前公认口服抗流感病毒“金标准”药物奥司他韦开展“头对头”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其二,启动之初便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注册,受社会各界监督;其三,得益于15个研究中心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和高效推进,整个临床试验工作仅用时18个月;其四,采用第三方医药研发,在监查、稽查、数据管理与分析等方面更显专业与中立。
未来可期:多方合力开创儿童用药安全新局面
申昆玲教授强调,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保障儿童用药事关儿童身心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我国儿童专用药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单一,儿童用药难、用药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亟待各方共同发力解决,加快儿童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开展,保障儿童安全用药刻不容缓。
近年来国家对儿童药物研发和生产高度重视,多项鼓励儿童药创新研发、生产的利好政策已陆续出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医药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相信随着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将会有越来越多创新药企加快对儿童用药的布局研发,开展更多儿童专用药高质量临床研究。“我相信,未来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可及性会不断提升,中医药发展成果也将更好地惠及广大患儿与家庭。”申昆玲教授表示。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