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3-09-28 10:36:01
图片

王健副会长致辞
图片
汪静主任委员致辞
图片
刘少明会长致辞
图片
李林院长致辞
图片
安锐会长致辞
图片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二届全体委员及与会专家合影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于2023年9月21—23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本次大会以“聚焦精准 拓展创新”为主题,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办,陕西省医学会、陕西省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分会、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汪静、陕西省医学会会长刘少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李林、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会长安锐在大会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武汉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兰晓莉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康飞教授主持。核医学分会全体委员、核医学界老前辈及全国各地核医学同道共计20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多位专家在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作报告,从医学发展的整合与转向、医用同位素生产与放射性药物研发、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医用加速器的自主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在PET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图片

樊代明院士



樊代明院士:医学发展的整合与转向

樊代明院士以“医学发展的整合与转向”为题作了主题报告。樊代明院士指出,核医学一路走来,滋养和助力中国医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核医学发展快速,逐渐从辅助学科向主导学科转变。

现代医学专业过度分化、专科过度细化以及医学知识碎片化等问题是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整合”的概念随之提出。我们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以往医学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因此,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分工明确的、功能互补的、连续协同的、高效运行且具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即有机地整合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肿瘤预防一个重要手段是开展筛查和改变生活方式。过去,注重寻找“敌人”,如病因、细菌、病毒和癌细胞,但保持和提高人体自然力是确保健康的关键。整合和转向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于肿瘤治疗也是如此。

图片

赵宪庚院士



赵宪庚院士:医用同位素生产与放射性药物研发述评

医用同位素和放射性药物是核医疗的水之源、木之本、炊之米。赵宪庚院士以“医用同位素生产与放射性药物研发述评”作主题报告,从历史沿革、主要成果、重要观点、对策建议及行业推进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国家核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核医疗是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用同位素是核医疗发展的粮食与能源,放射性药物是核医疗发展的基石与灵魂,构建国家医学卫生健康战略科技力量离不开核医疗的强力支撑。

核医疗发展多期战略研究的积极推动,多份“院士建议”的获批,多部门联合发布“规划”,显著提振了行业信心,普遍凝聚了行业共识,深入剖析了行业痛点,充分谋划行业发展。放射性药物研发挑战与机遇并存,应加快建立医用同位素长期稳定自主供给保障体系,加快放射性药物研发与应用进程,建立核医疗健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核医疗健康产业目前呈现蓬勃发展局面,多个国家级平台获批落地,多个产业集群项目启动建设,多项行业支持政策在陆续出台中。多地积极响应,因地制策谋发展。

图片

夏佳文院士



夏佳文院士: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

夏佳文院士以“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为题作了报告。重离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重离子的独特优势包括其强大的穿透力、极小的散射效应以及治疗后肿瘤低复发风险,使其能够实现高效的“无形无影”治疗效果。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形成高能量的毫米级治疗束和精确可调的穿透深度。重离子治疗已经成功应用于50多种不同部位的肿瘤治疗,其中以肺癌和肝癌的应用及疗效最为突出,与传统的X射线放射治疗相比,重离子治疗显著提升了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患者存活率。新一代的重离子治疗装置具有小型化、低成本和占地面积少的显著特点,为广泛推广和应用这一先进技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相关研究的突破将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新的希望,并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

图片
邓建军院士


邓建军院士:医用加速器的自主研发和应用

邓建军院士以“医用加速器的自主研发与应用”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从医用加速器及其应用简介、自主产权医用加速器的研发进展及我国医用加速器产业未来发展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加速器在核医疗的疾病诊疗、同位素生产、辐照杀菌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应用的2/3同位素由加速器生产,缺中子的短寿命同位素只能由同位素生产。然而,目前我国80%的肿瘤传统放疗用直线加速器为进口设备。在2020年首台自主产权医用加速器投入使用前,我国PET/CT同位素生产使用的加速器全部为进口设备。

几十年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所加速器研究团队,先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CT回旋加速器、CT球管、高功率花瓣加速器等民用高端装备与关键器件。建立自主可控的核医疗供应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满足不同需求、普通老百姓都能负担的医用加速器产品,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提升国民健康保障水平贡献“核”力量。

图片
沈定刚教授


沈定刚教授:人工智能在PET中的临床应用

人工智能(AI)与核医学分子影像相结合,是核医学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国际知名的医学影像AI专家沈定刚教授以“人工智能在PET中的临床应用”为题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沈定刚教授介绍了AI赋能PET临床全程工作流的具体案例,包括成像前的摆位操作、扫描定位调整、剂量调制,成像中的图像扫描AI图像重建,成像后的AI质量控制,以及功能评估中的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AI自动分割及分类、AI图像配准等。沈定刚教授还展示了PET智能分析系统在肿瘤诊断决策中的实际应用,该系统颠覆了传统的核医学影像阅片流程与模式,能够辅助核医学医师阅片和诊断,短时间内完成图像加载、智能检测病灶定位、定量分析、医生确认、报告撰写等任务,显著缩短阅片用时,提升诊断的准确性。智能分析系统在提示肺部高风险结节、锁定癌症转移、助力高端体检方面表现亮眼、潜力巨大。

随着20世纪50年代AI正式诞生,到2010年以来AI全面走向各行各业和生活,再到2022年底“通用人工智能”ChatGPT的问世,AI带来的创新机遇仍在延续。

图片

李亚明名誉主任委员作大会总结


除开幕式与主旨演讲外,本次大会另设17个分会场,主题涵盖诊疗一体化中的核医学、PET与肿瘤、功能核医学(SPECT/CT)、体外分析、心脏核医学、核素治疗、核医学技术、实验核医学、放射性药物研发与转化、神经影像、核医学护理、青年人才成长与学科发展、大数据与AI在核医学的应用、质量控制、核医学学科建设、指南与共识、核医学的科普与信息传媒等多项内容。核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李亚明教授在闭幕式上对整个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本次大会正值核医学步入快速发展期召开,会议规模空前,为核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同仁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会议的召开将对推动我国核医学事业蓬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供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村高碑店路15-3号
电话:010-85354800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23957号-2 | 成都康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