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一例分析
董昆
病史摘要:患者,女,50岁,体重:65.2 kg,因“胸闷、憋气1个月”于2019年3月12日入院。
症状体征:T 36.2 ℃,BP 138/73 mmHg(1 mmHg=0.133 kPa)。贫血貌,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低,心律齐,心率76次/min,未闻及心脏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水肿(+),病理征未引出。
诊断方法:通过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相关检查,结合患者病史确认为:(1)慢性肾脏病(CKD)5期。(2)肾性贫血。(3)肾性高血压。(4)维持性血液透析。(5)慢性肾小球肾炎。(6)冠心病。(7)心功能Ⅱ级。(8)低蛋白血症。
治疗方法:增加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使用剂量,联合营养支持、口服铁剂治疗。
临床转归:患者贫血逐渐改善,胸闷、憋气症状逐渐消失。
适合阅读人群:肾内科;血液科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绝对或相对生成不足,以及尿毒症毒素影响红细胞生成及其寿命而发生的贫血,在CKD患者中较为常见。肾性贫血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肾脏疾病进展、终末期肾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1~4]。现报道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1例,分析并探讨本病例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
一、一般资料
患者,女,50岁,体重:65.2 kg,因“胸闷、憋气1个月”于2019年3月12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以活动后为著,无发热、头晕、头痛、黑朦,无咳嗽、咳痰、胸痛、腹痛、腹泻等不适,就诊于我院门诊,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Hb)78 g/L,心肌酶阴性,TNI阴性,心电图:窦性心率,ST-T改变。起病以来,食欲、食量欠佳,大便正常,无黑便、血便,无尿,体重较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身体状况一般。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22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史6年。否认传染性疾病史。否认外伤、骨折、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久居天津,无外地长期居住史,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无毒物接触史。
婚育、月经史:适龄结婚,育有1女,丈夫体健。月经初潮14岁,3~5 d/28 d,49岁闭经,无痛经、异常阴道流血病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父母已故,死因不详。
二、检查
1.体格检查
T 36.2 ℃,BP 138/73 mmHg。贫血貌,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低,心律齐,心率76次/min,未闻及心脏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水肿(+),病理征未引出。
2.辅助检查
胸部CT:双肺间质性改变,主动脉硬化。腹部超声:双肝胆胰脾未见异常,双肾弥漫性损伤,实质回声增强。妇科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LVEF59%,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心电图:窦性心率,心率72次/min,ST段压低,侧壁心肌缺血。
便常规:潜血阴性。血常规:WBC 8.38×109/L,Hb 79 g/L,HCT 23%,PLT 115×109/L,MCV 83 fl,MCH 28 pg,MCHC 337 g/L。PCT:0.08 ng/ml。CRP:49.6 μg/ml。铁三项:血清铁12.5 μmol/L,铁蛋白184.8 μg/L,不饱和铁结合力32.12 μmol/L,总铁结合力44.6 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28%。叶酸18 ng/ml,维生素B12 1000 pg/ml。肿瘤标志物:阴性。甲状腺功能:FF 33.79 pmol/L,FF4 13.4 pmol/L,TSH 2.24 mIU/L。生化:K 5.0 mmol/L,ALB 37.8 g/L,BUN 32.71 mmol/L,Cr 767 μmol/L,Ca 2.33 mmol/L,P 1.4 mmol/L,PTH 127.9 pg/ml。BNP:397.9 pg/ml。
三、诊断
结合临床诊断为:(1)CKD5期。(2)肾性贫血。(3)肾性高血压。(4)维持性血液透析。(5)慢性肾小球肾炎。(6)冠心病。(7)心功能Ⅱ级。(8)低蛋白血症。
四、治疗
ESAs使用剂量:由6000 U静脉注射,每周1次增加至10 000 U静脉注射,每周1次。营养支持:复方α-酮酸片,口服,4片/次,3次/d。继续口服铁剂:多糖铁复合物150 mg,口服,1次/d。加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增加透析充分性。患者Hb、白蛋白变化趋势见图1、2。
图1 患者Hb变化趋势
图2 患者血白蛋白变化趋势
五、治疗结果
随着患者贫血逐渐改善,患者胸闷、憋气症状逐渐消失。
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包括EPO生成不足及活性减低、铁缺乏及代谢障碍、营养不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炎症状态、尿毒症毒素、失血等。肾性贫血是CKD的常见并发症,随着肾功能障碍逐渐加重,肾性贫血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严重程度、恶化速度都迅速进展。
WHO推荐,贫血的诊断标准:年龄≥15岁,男性Hb<130 g/L,成年非妊娠期女性Hb<120 g/L。CKD5期血液透析贫血患者至少每个月测量1次Hb[5]。肾性贫血加重CKD、充血性心力衰竭并造成恶性循环,EPO除纠正贫血外还能发挥心肾保护作用,提高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6~7]。
该患者诊断为肾性贫血、心功能不全,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不支持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他继发性贫血如慢性肝病、慢性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诊断并不支持,由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使用肝素抗凝,加之血小板功能障碍、出血倾向,是失血性贫血高危人群。该患者无黑便、血便、阴道出血,胃镜检查也无溃疡、肿瘤、活动性出血表现,故对于肾性贫血患者,需明确肾性贫血之外的可能导致贫血的疾病。
该患者在增加EPO剂量、改善营养状态、充分透析的治疗后,临床症状得以改善,Hb、白蛋白等指标逐渐好转,治疗有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病情得以改善,治疗效果理想。
该患者经EPO治疗后,疗效显著,但如果遇到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按患者体重计算适量的ESAs治疗1个月后,Hb水平与基线值相比无增加,稳定剂量的ESAs治疗后,为维持Hb稳定需要二次增加ESAs剂量,且增加的剂量超过稳定剂量的50%。需考虑到ESAs低反应,常见原因有:铁缺乏、慢性炎症状态、恶性肿瘤、透析不充分、继发性甲状旁腺素功能亢进、铝中毒、营养不良、血液系统肿瘤等。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纠正病因后仍低反应,个体化方案,继续ESAs治疗,输血,初始和获得性治疗反应低下,最大剂量不应高于初始计量和稳定剂量的2倍。
在临床诊疗中,早期发现肾性贫血患者、及时用药非常重要。早期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减少合并症,延缓或降低进入终末期肾病而依赖透析的进程,减少医疗费用。在诊治肾性贫血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数据和经验,从而提升我国的肾性贫血治疗水平,让更多患者受益。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本研究不存在利益冲突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