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年发布):50%抑郁患者为学生

来源:
神经时讯
2023-11-27 15:42:46

最近,《三联生活周刊》的一则报道引起热议: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图片

“一开始往往是躯体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表现得非常严重。比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到了多次送医院急救的地步。还有不少孩子会表现为各种疼痛,头疼、眼睛疼、牙疼、肚子疼,以及恶心、呕吐、心慌、发热等,但是做各种检查又查不出问题。”

孩子们试图通过最具象化的症状告诉大人:我不太好。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由抑郁研究所联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共同打造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图片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从国民抑郁症现状、抑郁症患者现状、患者就医现状、患者用药现状以及预防与干预等5个方面,客观、全面反映我国抑郁症全貌及变化,呼吁国民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并探讨更有效的新兴治疗方式。

图片

01

引发抑郁的原因

分别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
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分别占45%和35%。
图片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负面情绪埋在心里,不仅无法化解,反而有陷入抑郁的风险。
事实上,这些情绪需要被正视和表达,我们需要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本来就是正常且普遍的。

02

  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
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图片
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03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

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图片
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图片
造成青少年抑郁的原因
对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医前极为关键的一环。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
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
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在社会、家庭、个人之间构成良好的动态系统,相互影响、促进改变。

04

   职场抑郁:
    互联网和教培行业为重灾区

互联网和教育培训行业,成为职场抑郁的“重灾区”。
图片
中国86%的公司没有给员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互联网和教育行业的内卷程度高,很多时候需要“24小时待机”,让人难以分清生活和工作的边界。
图片
当工作繁重、自我要求过高,令人倍感压力时,很容易引发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症状,比如失眠、焦虑、持续性困倦、提不起精神,甚至头痛呕吐。
因为对疾病没有正确认识,一些人把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划等号,很多职场人被笼罩在病耻感之中,不愿透露病情,更不愿就医。

05

   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2倍

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比为68%,远高于男性。
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图片
《柳叶刀》发布的多项研究和报告显示,女性受到疫情带来的社会与经济负面影响更大。
诸如月经周期、妊娠、更年期激素变化等女性生殖相关的抑郁症亚类也被称为生殖性抑郁。
抑郁症不仅会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她们的社交关系、职业生涯和自我价值感,而且会由于生理激素和外界刺激等因素而使她们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06

   产后抑郁:
   每5个产妇就有1个抑郁症

63%的女性曾罹患产后抑郁。
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
图片
40%的患者家人对产后抑郁患者处于漠视状态。
13%的家属认为她们是在矫情,甚至还会讽刺。
图片
社会家庭身份的变化、哺乳喂奶、家庭关系等,是诱导产后抑郁爆发的几大主要导火索。
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与抑郁症一样,都伴随着长时间的心境低落、易怒易悲、社交减少、自我价值感低、生活无意义感加重、失眠或倦怠、食欲性欲减退,严重者甚至有自残或自杀的倾向。
另外,传统下的母亲形象,使女性为了家庭和孩子而付出和牺牲成为理所当然,而那些无法做出同样牺牲的女性,也无法走出来自家庭的压力。

07

   老年抑郁患者:
最需要的是子女关怀

65%的老年患者认为,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对慢病治疗的焦虑。
33%认为是无用感和孤独感。
图片
78%的老年患者认为子女关怀是缓解抑郁最有效的方式。
图片
老年人已经属于社会边缘群体,他们的孤独和抑郁不为人知。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很多老年患者因对疾病认识不足而自行停药,致使病情反复,让他们深受折磨。
老年抑郁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势必使得老年人自杀率升高,从而给家庭、社会带来沉痛打击。

08

   抑郁症患者在治疗中有哪些痛点?

52%的患者不考虑心理治疗的原因在于费用高。
图片
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被各种药物不良反应所困扰,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为治疗而变胖。
抑郁症复发率高达72%,服药依从性是影响抑郁症复发的首位因素。
图片
在缺乏对抑郁药物了解的情况下,该如何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剂量下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也是抑郁患者担忧的一点。
因此,将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覆盖的核心内容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医疗从业者也应该在药物治疗之外结合关怀和照护,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09

    患者在哪里就诊?

首次就诊时,57%的患者会选择公立综合三甲医院,30%的患者选择在精神专业医院就诊。
图片
公立、权威医院和医生,是患者治疗时的优先选择。
目前国内心理行业仍处于起步状态,很多患者担心不靠谱医生不仅浪费钱,还对自己的病情没帮助,所以更倾向选择公立、专业的医师。

10

疫情改变了抑郁患者的就医方式

43%的患者在疫情之下改变了就医方式。
图片
30%的患者在就诊/复诊时,需花费1天的时间,仅有11%的患者花费时间在1小时之内。
图片
新冠疫情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给全球带来了显著的心理冲击,且疫情期间,患者线下就诊面临着出行困难、流程复杂、花费时间过长等问题。

11

抑郁症患者用药、就诊现状


27%的患者在网上购药,59%在医院购药。

图片

47%的患者对所服药品不够了解,仅有9%患者了解药品减药方法。

图片

92%的患者能够接受在线问诊(互联网医院)的方式。

图片

与躯体疾病不同,精神类疾病大多不依赖于仪器设备的检查和生化指标的检验,而是依托医生强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和患者的交流、观察来进行判断。

数字化医疗作为医疗领域的新模式,提高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对在线诊疗的接受度。

在破除医疗服务时空壁垒、提升治疗效果、提高诊疗效率、凸显个性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12

    患者通过什么了解抑郁症知识?

70%患者获取抑郁疾病知识的来源为心理公众号,44%为B站、微博、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
图片

13

中国精神心理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心理健康问题成大众关注焦点。
有研究表明,新冠康复者中,有18.3%显示抑郁,17.9%有PTSD症状,16.2%伴随焦虑,13.5%出现睡眠障碍。
图片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仅有2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美国是1000人,相差50倍。

图片
即使在2019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也只有一小部分有需要的人能够获得且负担得起高质量的精神卫生保健服务。
高收入国家70%的精神病患者能得到治疗,低收入国家只有12%的精神病患者能获得精神卫生保健服务。
目前国内80%的综合医院没有精神科,同时抑郁症患者门诊量却每年增长20%。
图片
中国心理健康市场预估将会有30倍以上的成长空间。

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可进行随访、接访、复诊等行为。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进行初步分诊、在线咨询、复诊开药、药物配送、院外康复管理。

总 结
我国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抑郁症作为最常见而且疾病负担居首的情绪障碍,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其“魔爪”已伸向青少年儿童。
数据中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这一数据随着疫情,还在继续增加。每个孩子都有可能遭受抑郁症的打击,一旦发生,将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生问题之前,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只治疗,不预防”。虽然大多数父母和教育者都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被忽视的问题。
不少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治疗或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直到孩子出现了问题才想到要去关心、教育和干预,更多的是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却没有想过直接切断问题发生的源头,尽早采取预防手段。
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为了规避风险和误差,需要依托客观、公正的依据来辅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就是需要采用心理测评的方式。
心理测评基于中小学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选取经由国内外学科专家研发以及国内权威心理学专家修订后的适用于中国背景下的问卷和量表进行专业心理测评,对其信效度进行严格检验并在其符合标准后才公开使用。通过以上标准流程确保测试结果的精准性,以达到将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挑选出来的目的,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预防,避免发生悲剧。

来源:教育部、新华社、中国数据开放编辑室

编辑 | 董晓慧
审核 | 柳海霞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条内容
订阅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村高碑店路15-3号
电话:010-85354800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23957号-2 | 成都康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