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国家出手了!14部门联合制定实施方案!

来源:
神经时讯
2023-11-27 15:55:23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部署深入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专项行动。根据《实施方案》,将开展覆盖35岁以上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监测,倡导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每6个月进行血脂、血糖检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方案全文)

图片
《实施方案》解读
图片


《实施方案》的起草背景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并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专项行动中设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明确提出工作目标,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及以下。
国家卫生健康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持续完善慢性病防治政策支持体系。统筹各方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配合,对居民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及发病情况进行监测,深入研究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持续推进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早诊早治、科普宣教和能力培训,取得一定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任务目标,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路径,切实保障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落地生效,制定本方案。

《实施方案》有哪些主要特点?


《实施方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短板,进一步完善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成效,确保“健康中国行动”有关目标落到实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综合防控机制,集中各方力量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支持和保障,从源头入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二是注重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聚焦健康全过程。立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以健康为中心,进一步加强慢性病风险因素控制,完善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高危人群筛查到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以及康复服务的一体化全流程管理。
三是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着力探索拓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服务范围,加大早诊早治力度,持续推进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工作。同时,建立更加紧密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含什么?


《实施方案》明确了2023—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并提出了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需达到的目标,并围绕工作目标提出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实施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一方面要强化部门责任,落实健康政策;另一方面要树立个人健康观念,加强健康监测。
二是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健康素养。向公众提供权威健康知识,拓展健康知识传播渠道,丰富健康资讯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
三是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监测,不断提高监测质量。拓展监测网络,持续监测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提高监测效率及质量,规范信息管理,保护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
四是强化关口前移,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三高共管”力度以及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力度;加强综合评估,拓展机会性筛查;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技术指南、操作规范;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新模式,推广智能化预防与诊疗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
五是完善急救体系,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加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不断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畅通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或)临床路径。
六是加强科技创新攻关,解决防控关键技术问题。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和协同网络建设,持续提升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整体科技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为提升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实施方案》有哪些保障措施?


为保障各项目标的实现,《实施方案》要求各地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强化部门责任,明确职责和分工。二是加强统筹协调,与各项健康中国专项行动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形成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强大合力。三是狠抓督促落实,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督促指导,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切实保障防治工作效果。
新闻发布会摘录
图片

1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为主题,重点介绍防治行动相关情况。
现摘录发布会部分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相关的内容如下。
01
新华社记者: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危害大、死亡率高等特点,提高急救的及时性、有效性十分重要。请问怎样来优化急救网络?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强化救治能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
心脑血管疾病是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在发作早期,生命的救治和时间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说时间就是心脏、时间就是大脑。为了让早期的救治链更为畅通,重点是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教会公众能够早期识别心脑血管病的症状,遇到难以忍受的胸痛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脑血管疾病诊断相对复杂一点,这两年我们在推国际上的BEFAST,即难平衡、看不清、面不正、臂难平、语不灵,五个症状遇到一个就表示有脑血管病,这个时候要第一时间打急救电话,尽快把患者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第二,关键环节在院前急救,就是把救护车的覆盖范围做好。国家这两年一直在推一小时急救圈,有症状到达医院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小时。我们也在推上车即住院,院前院内信息有机连接,做好院前急救,我们也鼓励百姓尽可能使用救护车,因为现在还有使用自驾车和出租车到医院的,这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紧急救治不利。
第三,要开展院内能力建设。在国家卫健委的领导下,这两年一直在做两个中心——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建设,目的是让院内绿色通道更加畅通,院内救治时间更短,用时间来挽救生命。我们也在院内推一些新的技术,比如把移动的影像技术放在诊室做急诊卒中单元,这样使院内的救治时间更短,救治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第四是人才的保证。我们通过和各个学协会,还有国家医学中心的通力合作,建立各级培训中心,能让我们的医生参加一些心血管、脑血管救治介入的培训和溶栓、取栓的培训,使人才队伍能够给脆弱的生命提供更多保障。
02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观察到实施方案中提到了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强调?另外如何能够具体落实同防同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

心脑血管疾病要同防同治。为什么要同防?就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疾病基础都是一样的,疾病的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大家都知道,无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三个疾病危险因素,就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个行为因素,就是饮食、运动、吸烟。由于危险因素都一样,所以放在一起同防可以更好地提高一级预防的效果,更好地管好高危人群。为什么要同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是共患病,也就是说,在得心血管病的病人中将近20%同时有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病人中也有将近20%有心血管疾病,所以心脑共患病会增加很多救治的难度,使病人救治的危险性更大。所以同治能使病人治疗效果更好,具体措施我们是呼吁在基层建立血管健康管理中心,共同把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好,在大的医疗机构建立心脑共患病的诊疗中心,如果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或共患病的话,患者挂一次号可以看到不同的专家,来共同解决心脑血管病共患的问题。

03
中新社记者:

在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技术方面,我们国家的发展情况如何?和国际相比,我国的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
我来介绍一下脑血管病领域我们国家最近的一些进展。改革开放40年以来,脑血管病的整个防治和过去相比焕然一新,尤其是过去十年间,我们的科技进步也给脑血管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突出的成绩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们国家在二级预防领域,尤其是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处于国际领先的位置。2013年中国创造了短程联合抗血小板的CHANCE方案,改写了全球的指南,使全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进入了双抗治疗时代。2021年中国又在世界上率先开展基因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把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带入了精准医学时代。
二是中国跟国际并跑的是溶栓治疗。大家知道,溶栓药在过去30年间一直是西方主导,是德国和美国生产溶栓药。新一代溶栓药,像替奈普酶和瑞替普酶,全球一共有6个公司生产这种药物,中国的生产企业占了全球的50%,而且是中国自己本土的企业。全世界在新一代溶栓药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贡献了全球的50%,未来的溶栓,尤其是急诊的快速溶栓,中国将会有引领世界的机会。
三是我们的影像技术进步,尤其是国产磁共振,我们在高场强磁共振的血管管壁成像、低场强磁共振在急诊的使用也处于国际先进的位置。

最后一个,中国在国际领先的就是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国家建立了国家级的三级质控网络,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质控指标体系、质控大数据平台和医疗质量控制金桥技术,这也是医疗质量控制第一个国际循证医学研究,这些技术将会使中国百姓享受到发达国家一样的医疗服务水平。但是,目前还有一些短板,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医疗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的医院,东部和西部,医疗质量还是不太均衡。二是在创新药物方面,新靶点原创药物目前仍不能满足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需求,这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编辑 | 董晓慧
审核 | 柳海霞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村高碑店路15-3号
电话:010-85354800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23957号-2 | 成都康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