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追先贤逐青云之志 立险峰览无限风光——刘兴洲教授与立体定向脑电图及癫痫脑定位学

来源:
神经时讯
2024-02-22 09:25:19
图片

北京医学会脑电图学组成立于1982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冯应琨教授担任组长。1992年,更名为北京医学会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


40年来,在北京医学会的领导、各届委员的积极参与,以及历任主任委员曹启龙教授、吴立文教授、王玉平教授、金丽日教授和现任主任委员任连坤教授的努力下,分会长期致力于神经电生理学专家和临床医师的学术交流,学术活动蓬勃发展,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为弘扬老一辈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专家修身治学的精神,分会将陆续介绍在本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神经电生理专家,本期介绍的是刘兴洲教授。



作者:张玮(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

刘兴洲教授是我国癫痫病学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曾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立体定向脑电图与脑定位学专业委员会创会主任委员、国际抗癫痫联盟诊断方法学委员会神经生理特别工作组成员,长期从事临床癫痫病学工作,为我国癫痫定位诊断学、颅内电极脑电图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图片
▲ 刘兴洲教授
扎根临床神经病学,锻造优秀临床医生

1979年,刘兴洲教授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癫痫病学家、临床脑电图学奠基人冯应琨教授,刻苦学习临床神经病学。硕士毕业后,他继续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工作,成为北京协和医院恢复总住院医师制度后首任总住院医师。在冯应琨、赵葆洵、谭铭勋等神经病学大师的培养和熏陶下,刘兴洲教授完成了系统且扎实的神经病学临床训练。

在临床工作中,刘兴洲教授秉承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坚持以扎实的临床基本功获取第一手资料,在临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检查资料阅读等各方面均对自己有极高要求。他坚持学习英文原始文献,重视每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来源,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1982—1994年,刘兴洲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86—1987年,刘兴洲教授远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进修临床神经病学,师从著名神经病学家James Lance,并在临床肌电图学专家David Burke指导下学习肌电图。1994年3月,刘兴洲教授调任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历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主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朝阳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务,1998年获卫生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重点学科项目。

百尺竿头,初探癫痫定位诊断学

我国癫痫外科临床实践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其间我国少数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尝试用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也有了神经内科、神经电生理、神经心理等多学科合作模式的初步尝试。

刘兴洲教授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期间,积极推动神经内外科合作,对大脑结构有器质性病变的癫痫进行术前定位评估和外科手术治疗。为了推动我国介入脑电图和癫痫定位诊断学快速发展,2002年,他被国家教育部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选派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癫痫中心和克利夫兰基金会医院(CCF)癫痫中心,研修颅内介入脑电图与癫痫定位诊断学。在访问期间,刘兴洲教授有机会在国际著名癫痫病学家Jerome Engel教授(UCLA)和Han O Lüders教授(CCF)指导下,深入探讨北美学派有关癫痫定位诊断学理论体系,为日后癫痫脑定位学(Brain Mapping for Epilepsy)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004年,刘兴洲教授入职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组建综合性癫痫中心,开启了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医疗服务模式。此后10年间,癫痫内科、癫痫外科、神经心理、神经放射专家团队,癫痫护理和技师团队密切合作,坚持每周定期组织临床病例讨论会及病房查房制度,使大量复杂疑难病例有机会从中受益,也为中国癫痫病学和癫痫定位诊断学的快速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2004—2008年间,受北美学派影响,对致痫区的定位主要采用硬膜下电极结合深部电极植入相结合的方法。在此期间,刘兴洲教授团队对以Lüders教授为代表的北美学派癫痫定位诊断理念和技术进行了系统借鉴与应用:

(1)运用“单极发生源”理论对头皮脑电图间歇期放电进行定位诊断。
(2)引入Lüders教授提出的症状学发作分类对局灶性癫痫发作症状学成分沿时间轴演化进行深度分析,研究临床症状学序列对癫痫定位诊断的意义,这对后来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方法学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历经10年时间,对硬膜下电极脑电图进行了系统临床实践,对致痫区定位诊断技术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提高。

自2009年起,通过连续多年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国际论坛的形式,刘兴洲教授团队向全国癫痫病学领域内同行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癫痫定位诊断学的理念和技术方法。

峰回路转,颅内电极脑电图学新的里程碑

当今颅内脑电图学领域存在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

北美学派由Wilder Penfield和Herbert Jasper两位巨人携手开创,将栅状电极埋置于硬脑膜下的脑表面,记录大脑皮质电活动。Hans Lüders教授继承并发展了北美学派的理论,十分强调“发作起始区(seizure onset zone)”的重要性,重视癫痫发作首发症状和症状学演变顺序在致痫区定位诊断中的核心作用。

法国学派则由Jean Talairach和Jean Bancaud两位先驱创立,在“解剖-电-临床相关联”工作原则指导下向大脑皮质植入多触点脑内(0.8毫米柱状)电极,在三维水平同步描记邻近和远隔部位皮质电活动,即SEEG。

图片

▲ 大脑皮质纤维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北美学派和法国学派在致痫区的概念和方法学层面都有重要区别。经过认真细致的临床实践,并广泛研究经典著作,刘兴洲教授团队对硬膜下栅状电极脑电图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1)大脑皮质表面面积仅占整个大脑皮质面积的30%,另外70%的皮质面积隐藏在脑沟之中,置于皮质表面的硬膜下电极难以充分反映脑沟内皮质场电位,一种常见类型局灶性大脑皮质发育畸形经常沿着脑沟分布,而脑回凸面受累相对较少或者程度较轻。

(2)癫痫放电沿着神经元轴突进行扩散,不仅沿着U型短距离纤维扩散,也沿着长距离联合纤维扩散。换言之,如果癫痫发作期放电不是先通过U型纤维向邻近沟回扩散,而是跨过临近皮质,经长距离联合纤维向远隔皮质扩散,栅状电极难以充分覆盖扩散电位。

(3)除了大脑凸面皮质之外,内侧面、底面、脑裂、岛叶皮质均难以通过硬膜下电极覆盖。很显然,硬膜下电极脑电图对起源于这些皮质结构的癫痫发作记录具有致命欠缺。

(4)硬膜下电极脑电图,因为受到年龄适应证限制以及患者耐受性较低,例如硬膜下电极占位效应导致颅内压增高、容易导致出血、电极植入需要经过开颅手术才能完成等,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出于对临床技术创新的敏感性,刘兴洲教授团队意识到从北美学派向法国学派方法学进行转变是历史的必然。2009年,法国里昂举办首届欧洲立体定向脑电图讲习班,刘兴洲教授与栾国明教授专程赴法参加,自此开始系统钻研SEEG相关临床理论和技术方法。

随后,刘兴洲教授连续参加了2010、2011年欧洲立体定向脑电图讲习班(前三届专题分别为“边缘系统癫痫”“额叶癫痫”“后头部癫痫”)。借此机会,他与Grenoble癫痫中心Phillipe Kahane,里昂癫痫中心Phillipe Ryvlin,马赛癫痫中心Patrick Chauvel、Fabrice Bartolomei,米兰癫痫中心Stefano Francione、Cardinale Francisco教授等诸多欧洲SEEG学派代表人物有了深入的技术交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刘兴洲教授团队对SEEG技术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SEEG技术在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癫痫中心落地奠定了认知基础。

在SEEG临床开展初期阶段,癫痫内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1)深入理解Talairach三维等比均分坐标系统理念和使用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建立一个既安全又精准的SEEG电极植入方案。(2)从大脑联合皮质入手,系统积累大脑皮质构筑学、沟回结构形态学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将这些知识储备转化为定位诊断技术。大量临床实践使刘兴洲教授团队意识到,癫痫发作现象学结构(Organization of semiology)与其起源和扩散皮质网络的细胞和纤维构筑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准确表述这一关联将对癫痫脑定位学作出重要贡献,这一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中。

2011年10月底,刘兴洲教授团队在“第三届癫痫定位诊断学讲习班”(国家教育部继续教育学习班)中,邀请Phillipe Kahane教授为全体学员概述SEEG,这是国内首个具有SEEG烙印的癫痫定位诊断讲习班。

图片

▲ 2011年10月全国癫痫定位诊断学讲习班(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香山,前排右侧为刘兴洲教授与Philippe Kahane教授)

披荆斩棘,开启立体定向脑电图新时代

2011年底至2012年初,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完成亚洲首台ROSA装机。2012年初,刘兴洲教授和栾国明教授邀请法国巴黎Rothschild Foundation医院Georg Dorfmuller教授来华演示SEEG电极植入手术。2013年全年,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完成43例SEEG病例。2014年初至2020年底,刘兴洲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上海德济医院创建癫痫中心,完成SEEG病例超过500例。

在SEEG与癫痫定位诊断学临床实践中,刘兴洲教授团队逐步认知并贯彻以下重要理念:(1)在局灶性癫痫中,不同分化程度和构筑结构的大脑皮质与现象学成分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与大脑皮质等级架构类似,现象学成分可能存在等级规律。(2)癫痫电位的产生、扩散与大脑皮质属性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并决定现象学成分、时间顺序和演变。(3)局灶性癫痫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病因诊断)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并决定癫痫外科适应证选择和治疗预后。
经过十余年努力,刘兴洲教授及团队成员完成介入脑电图方法学的转变,即从北美学派硬膜下电极脑电图转向SEEG,并在继承Talairach & Bancaud“解剖-电-临床相关联”理论和实践体系基础上,将现代大脑皮质构筑学和等级架构理论引入癫痫定位诊断领域,为SEEG脑定位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刘兴洲教授曾多次代表我国同行,在澳大利亚(31st AES,2017)、日本(50th JES,2016)、韩国(26th KEC,2021)、印度(IESC,AESC,2015)、马来西亚亚洲大洋洲临床神经生理学大会(5th AOCCN,2019;7th AOCCN,2021)、国际抗癫痫联盟亚洲大洋洲癫痫大会(7th AOEC 2012,9th AOEC 2014,11th AOEC 2016,13th AOEC 2021等多次)、中国台湾地区(5次)等癫痫国际论坛上进行主旨演讲或专场发言,介绍癫痫定位诊断和SEEG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推广和宣传中国癫痫脑定位学先进经验和学术影响力。

图片

▲ 国际抗癫痫联盟授予成就证书(2021)
传道授业,为我国培养癫痫病学人才

出身于协和医学殿堂的刘兴洲教授受到老一代医学大家的熏陶和影响,具有十分敏锐的教学意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外,他亲自为临床医师、研究生、进修医生授课,从解读每一个基本概念入手,手把手引领学生入门。

刘兴洲教授认为,癫痫专业医师首先必须精通临床脑电图学,并亲自制定头皮电极安装规则和脑电图监测规范,要求每一位团队成员认真遵守执行。他为每一位临床医生制定脑电图轮转计划并监督执行。在临床实践中,刘兴洲教授对下级医生要求极其严格,从病史采集到脑电图电位识别,从每一张磁共振图像到每一个癫痫发作症状学成分,所有临床素材都要悉心研读,所做的每一个判断和结论都要小心求证。近20年来,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有刘兴洲教授培养的癫痫专业领域人才。

自2008年起,刘兴洲教授基本上每年都举办癫痫专业领域的全国会议、国际论坛及癫痫脑定位学讲习班。每一次备课,他都力求做到严谨求实,并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使听众从中获得启发,提升临床能力。他积极推动国际顶尖专家来华授课,努力将国外先进的临床理念和技术完整地引入我国。

图片

▲ 刘兴洲教授(右一)邀请国际著名神经解剖学家麦吉尔大学Michael Petrides教授(左一)和Valia Marou研究员(中间)来华讲学(题目:扣带回细胞构筑与功能联系)

2016年,在中国抗癫痫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刘兴洲教授创建了立体定向脑电图和脑定位学专业委员会,担任首任主任委员,并邀请法国马赛大学Patrick Chauvel教授作为国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Chauvel教授为SEEG创始人Jeon Bancaud教授的学生和同事,曾多次来我国讲学,传授经验。

图片

▲ 刘兴洲教授向法国马赛大学Patrick Chauvel教授颁发SEEG专委会国际主任委员聘书

2021年,刘兴洲教授团队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继续其在临床癫痫病学领域的辛勤耕耘。

刘兴洲教授已从医近50年。在这半个世纪里,他兢兢业业地履行一个医者的重任,踏踏实实地为患者诊治,认认真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经常用他的导师冯应琨教授的一句话教导学生:当你完成一件事后要仔细想一想,是否还能做得更好?实际上,这也是刘兴洲教授在职业生涯中对自己的鞭策。

编辑 | 董晓慧

审核 | 柳海霞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村高碑店路15-3号
电话:010-85354800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23957号-2 | 成都康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