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克罗恩病的诊断及评估,最新中国指南推荐意见一览

来源:
康迅网
2024-04-07 14:56:00

克罗恩病(CD)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规范化诊疗对提高CD的疗效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近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等组织修订了《中国克罗恩病诊治指南(2023年·广州)》,为CD的临床诊治提供了规范化指导意见。以下为CD诊断及评估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CD的诊断缺乏金标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最佳临床实践)

实施建议:CD没有单一或严格定义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多样,腹痛、腹泻、体重下降是最常见的症状。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炎性指标及营养状态评估。典型的CD肠道病变的影像学特点主要包括肠壁增厚、肠黏膜强化伴肠壁分层改变、肠系膜血管增多伴扩张扭曲呈“梳样征”、肠系膜脂肪爬行等。
CD并不存在完全特异的内镜下表现,但有利于诊断的内镜下表现包括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铺路石样改变、狭窄或瘘管、肛周病变。对于CD诊断最重要的病理特点包括透壁性、节段性分布的慢性炎症,并引起相应肠壁的上皮及间质结构改变、小肉芽肿形成等。

推荐意见2:粪便钙卫蛋白(FC)浓度可用于评估CD患者肠道炎症水平。(证据等级:1,推荐强度:弱)

推荐理由:FC是由中性粒细胞产生的一类钙结合蛋白,其水平反映了中性粒细胞向肠黏膜的迁移情况,是肠道尤其是结肠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指标。阴性的FC结果对排除成人CD有较高的准确性,但需谨慎解读。

推荐意见3:结肠镜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用于CD诊断、疗效评估及疾病监测。建议检查时尽量进入回肠末段,疑诊患者应进行多肠段活体组织检查。(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强)

推荐理由:对疑诊CD者,结肠镜检查应尽量进入回肠末段,约70%~80%的患者存在结肠镜可观察病变,包括溃疡、黏膜红斑、糜烂、水肿、肠腔狭窄、息肉样增生、瘘管等。

推荐意见4:CD拟诊患者应常规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炎症有无累及上消化道。(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强)

推荐理由:CD的上消化道累及率常因临床医师认识及筛查不足而被低估。

推荐意见5:胶囊内镜检查主要用于疑诊CD但结肠镜及小肠放射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者。建议行胶囊内镜前评估肠道狭窄情况,降低胶囊滞留风险。(证据等级:1,推荐强度:弱)

推荐理由:胶囊内镜对小肠黏膜病变的探测非常敏感,分析发现相较于小肠钡造影及CT成像,胶囊内镜的阳性检出率可进一步提升32%~47%。此外,胶囊内镜用于诊断CD的阴性预测值可达到96%。

推荐意见6:CT成像/小肠MR成像/小肠胶囊内镜检查怀疑而结肠镜检查无法确诊CD者,可行气囊辅助的小肠镜检查并行黏膜活检。(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强)

推荐理由:气囊辅助小肠镜可直视黏膜病变并进行活检,其在疑诊CD患者中的病理阳性检出率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量研究,但既往报道可达80%。

推荐意见7:建议拟诊或新诊断的CD患者行MR成像或CT成像检查,以评估病变范围及并发症。MR成像与CT成像对CD小肠病变的诊断准确度相似。(证据等级:1,推荐强度:强)

推荐理由:CD累及小肠概率较高,结肠镜无法观察到除末端回肠以外的小肠病变,且肠瘘、狭窄等并发症也难以通过内镜进行评估。MR成像或CT成像可以观察肠道病变部位、范围,并且评估是否存在肠瘘、狭窄等并发症以及肠外并发症。因此,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对拟诊或新诊断的CD患者常规进行MR成像或CT成像检查。

推荐意见8:肛周磁共振检查是CD肛瘘诊断的首选方法,应作为疑诊CD及合并肛周病变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肛周超声检查可作为肛周磁共振检查的替代选择。(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强)

推荐理由:至少25%的CD患者存在肛瘘,是CD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肛瘘的评估影响后续治疗方案选择,特别是当决定是否启动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时。因此,需要对所有疑诊CD者进行肛瘘评估,包括肛瘘是否存在、肛瘘类型、是否合并脓肿以及肛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推荐意见9:肠道超声可用于CD患者的疾病监测。(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弱)

推荐理由:经腹肠道超声可快速直观地评估肠道厚度、肠壁血流信号以及肠道动力,探查范围囊括除直肠和部分近端空肠外的所有肠道,并且对小肠狭窄、肠瘘等并发症的评估有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推荐意见10:诊断CD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或损伤,如肠结核、肠白塞病及淋巴瘤等。(最佳临床实践)

实施建议:CD的鉴别诊断范围广,其中,肠结核、肠白塞病及淋巴瘤需重点进行鉴别诊断,也是诊断较困难的疾病。

推荐意见11:完整的CD诊断应包括疾病分型、疾病活动程度及并发症。(证据等级:1,推荐强度:强)

推荐理由:CD诊断时的疾病特点影响着疾病预后以及治疗决策,因此完整的CD诊断应包括疾病特点相关内容,包括分型、活动度及并发症等。

推荐意见12:确诊CD后需进行高危因素评估,CD进展的高危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小、吸烟、肠道受累范围广、穿透性或狭窄性疾病表型、肛周病变。(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强)

推荐理由:CD的临床表现、疾病严重程度存在异质性,约56%~81%的患者在初始诊断时为非狭窄非穿透型,这一部分患者中约51%在诊断后20年内疾病进展出现狭窄或穿透型病变;另有5%~25%的患者在诊断时就出现狭窄或肠瘘等并发症。仅约20%~30%的患者可维持长期疾病不进展的状态,因此需识别出存在疾病进展高危因素的患者群体,以指导治疗决策及慢性病管理。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量控制评估中心.中国克罗恩病诊治指南(2023年,广州)[J].中华炎性肠病杂志,2024,08(1):2-32.

编辑丨王申冲

审核丨卢璐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村高碑店路15-3号
电话:010-85354800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23957号-2 | 成都康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