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慢病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陶娟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机制复杂、反复发作,7年复发率高达75.9%,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且持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针对其特征,长期规律的治疗与管理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管理AD,辅助患者能够获得规范的治疗及随访,需要在慢病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改善。
在AD的管理过程中,准确评估病情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基础,各阶段控制目标及达标治疗至关重要。在生物制剂引入后,使得治疗反应的具体目标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2021年颁布的国际指南《特应性皮炎的达标治疗:关于系统治疗的一系列核心决策的国际共识》,提出了中重度AD系统治疗慢病管理的决策流程;随后赵作涛等国内专家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对评估时间和内容进行了扩展,同时纳入了ADCT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共同制定了更适合我国国情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系统药物达标治疗专家指导建议》,更好地指导达标治疗。
此外,AD的慢病管理还包括合并症的管理及随访。AD患者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合并症,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此外,针对心血管疾病、精神情绪等非特应性共病也逐步引发关注,其综合管理策略也是带给临床医生的重要挑战。针对AD共病的诊治,则可以通过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对于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系统管理。
在国内外,针对AD慢病管理已有多项组织与计划。国际上,HOME组织和TREAT工作组在规范AD的评估、诊断与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ADVANCE先行者等项目也在积极推动AD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多中心研究、指南制定等方式,提高了AD管理水平。而前期在我科的实践中,通过设立AD专病门诊,利用软件平台和生物样本库,进行了多项临床与基础科研工作。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诊疗服务,通过详细的病情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软件平台的应用则为疾病管理提供了便利,患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自我管理和随访,提高了依从性和管理效率。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为AD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有助于深入探索疾病的病因和机制,从而推动治疗手段的革新。
AD慢病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管理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过程,涉及病情评估、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合作及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对AD患者诊疗前、诊疗中、诊疗后的全病程管理,以及系统评估、软件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多学科协作等方式,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及效果,逐步建立规范化、全病程的AD慢病管理体系,实现AD管理的全程覆盖和精细化,推动AD慢病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迈进。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