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输血指南解读
儿童需要输血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急性出血、血液和非血液恶性肿瘤、血红蛋白病、异体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等。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在血容量、 血液组成成分水平、免疫系统成熟度、机体对低血容量和缺氧的生理反应等均存在很大差异,设计针对儿科患者的血液管理方案来优化输血、早期识别输血反应和快速临床评估至关重要。与成人输血比较,儿童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罕见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均高于成人,因此有必要制定儿科输血指南。
国内外发表有关儿科输血的指南/共识主要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儿科亚专业组成的儿科重症监护输血和贫血专家倡议专家组制定的危重儿童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输注专家倡议,西班牙发布的新生儿血液制品输血指南,以及2022年中国发布的《儿科输血指南》。
危重症患儿常伴有严重贫血和高风险的出血倾向,红细胞、血小板及血浆输注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但这些成分输血在挽救患儿生命的同时,也带来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为促进危重症患儿合理输注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儿科重症监护输血和贫血专家倡议和控制/防止出血专家组分别于2018年和2022年制定了危重儿童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危重儿童血浆和血小板输注实践建议和专家共识。有关新生儿输血的循证依据较少,2022年发表的新生儿血液制品输血建议中,在探讨最新证据的基础上,如何预防早产儿贫血、血小板输注策略以及对于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和活动性出血、先天性因子缺乏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的血制品输注,为临床实践提出了推荐建议。《儿科输血指南》强调儿科输血总则应做到非必要不输血和非必要不多输血。不仅提供了新生儿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溶血病和儿童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重症与大出血、心脏手术的输血阈值或适应证,还给出了儿童用血需求、血液输注与监护及输血后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该指南对我国儿科临床工作者规范用血、减少儿童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制品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