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八届中美(大连)日间手术麻醉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喜看稻菽千重浪,金秋十月果飘香。2024年10月19—20日,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辽宁省医院协会日间手术管理专业委员会、辽宁省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大连市医学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八届中美(大连)日间手术麻醉学术会议暨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日间手术麻醉规范化建设”会议暨大连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2024年学术年会在线成功举办。本次会议重点探讨如何优化医疗资源以提高其应用效率,切实推动日间手术有序、健康的发展。会议内容精彩纷呈,线上累积观看超过11万人次,线上观看者反响热烈,参会者收获颇丰。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主任委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路院区麻醉科主任、金普院区日间手术中心副主任孙德峰教授主持。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闻庆平教授在致辞中对本次会议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他强调,本次会议已成功举办至第八届,始终秉持着交流、合作、创新、发展的理念,专注于对日间手术主题的深入讨论,其讨论内容包括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服务扩展、国际合作、人文关怀以及质量控制等六个关键领域。通过这种方式,为国内、外麻醉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索日间手术的新领域和新途径,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日间手术领域的持续发展与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晶书记在致辞中介绍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日间手术及其相关麻醉体系的建设成果及意义。她指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麻醉科为基础,联合相关科室,率先设立了独立的日间手术病房及相关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医院得到了全国各界的支持,并主持或参与了指南编写等工作,显著提升了医院的日间手术能力。医院的CMI值和四级手术比例等指标在日间手术领域得到了有效执行,从而提高了整体学科实力。我们深刻认识到新的模式和技术在推动临床学科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相信通过此次日间手术系列会议,能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发展,期待大家交流探讨,共同提升专业技能,为日间手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连市医学会林君副会长在致辞中强调,本次会议对于激发各医院加强麻醉门诊建设的积极性以及进一步推进日间手术具有重大意义。她指出,2016年全国三级医院相继开展日间手术试点工作,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次会议已成功举办八届,充分展示了为推动日间手术模式所付出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期望通过本次会议,与会者能够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共同探讨总结日间手术分散收治、集中管理的模式经验,深入探讨日间手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并研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推动日间手术模式的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郭曲练教授表示,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日间手术给予了高度重视,其病种范围已从最初的几十个扩展至七百多个,并预计未来还将继续增加。日间手术及其相关的麻醉会议的举办,不仅让日间手术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也提升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疗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日间手术的实施使得患者能够更快地接受手术治疗,有效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并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也推动了医保工作的改进。郭曲练教授认为,日间手术的推广具有重大意义。他期望通过此次学术盛宴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日间手术的规范化发展,使更多患者受益于该医疗模式。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敖虎山教授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孙德峰教授在担任日间手术麻醉分会主委期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在日间手术相关专家共识(指南)及标准编撰以及麻醉门诊建设等方面的贡献。他强调,日间手术种类的增加标志着手术技术以及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提高患者临床诊疗手术水平的任务极为紧迫。此外,他还提出,我们应利用科技手段赋能医疗健康领域,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以及手术麻醉的质量,这既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融入大国现代治理理念的方式。希望能在本次大会上与各位同道交流,进一步提升日间医疗诊疗能力。
最新进展与规范解读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温伟教授
讲者: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院 王景平教授
王景平教授分享了“内镜的日间手术麻醉”。他表示,尽管内镜手术属于“微创”操作,但其手术室的设置与其他常规手术室无异,旨在为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如气道管理和心肺复苏等做好准备。此外,在进行内镜麻醉时,虽然患者周转过程需要高效快速,但绝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视安全问题。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闻庆平教授
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敖虎山教授
敖虎山教授分享了“心脏骤停基础临床研究到转化”。他强调,心脏骤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一是快速提高全民心肺复苏培训普及率,从而拯救更多心跳骤停患者;二是提升心肺复苏培训质量,增强应急队伍的救援能力;三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健康中国的国际形象;四是借助科技助力医疗健康,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五是构建幸福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打造健康中国。
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康仙慧教授
讲者:耶鲁大学纽黑文医院 周星光教授
周星光教授带来了“喉罩最新进展”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周教授着重强调了当前喉罩技术发展的两大重点:其一,第三代喉罩(以视频功能为主)的推出;其二,第二代可弯曲喉罩的持续改进。随着第二代可弯曲喉罩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代可弯曲喉罩也必将随之应运而生。
主持:北部战区总医院 宋丹丹教授
讲者: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 孙辉教授
孙辉教授分享了“政策引领下探索日间医疗的精细化管理研究”。她首先对日间医疗的国家政策进行了详细梳理,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政策,从而推动日间手术的发展。同时,她也鼓励“日间人”持续坚持不懈。此外,她还介绍了全国日间手术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如日间手术病历内容及样式各异,缺乏全面、系统、简洁、统一、规范的日间医疗文书,门诊、住院信息流转不畅等问题。
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席宏杰
讲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郭曲练教授
郭曲练教授从日间手术定义、体系、患者标准、术前预康复、麻醉前评估、麻醉中监测、麻醉方式、麻醉后的管理等方面对《日间手术麻醉指南》进行了解读。他表示,《日间手术麻醉指南》能够为广大麻醉医生树立正确的理念,规范日间手术围手术期的管理,并为其在临床诊疗决策中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有力的指导。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殷文渊教授
讲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王锷教授
王锷教授带来了“日间Ⅳ级手术术前评估”的精彩报告,她指出,对于高风险患者或进行较高风险Ⅳ级手术的患者,需要提前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并进行医疗干预以及做好手术前的周密计划。此类患者可能需要在麻醉门诊和相关学科门诊进行多次评估,且在手术当天麻醉前还需再次进行二次评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前评估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访谈;(2)重点检查气道、肺部和心脏;(3)查看相关医疗记录;(4)完善必要的术前检查、检验;(5)在必要时进行专科会诊或专家会诊。
主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均炉教授
讲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刘蔚东教授
刘蔚东教授带来了“日间手术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的精彩讲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国家政策对日间手术的推进以及专科/专科医师的动力所在,阐述了日间手术的手术级别与病种选择,对比了公共平台集中收治与专科病房日间手术的差异,探讨了日间手术的效率与质量安全问题。刘教授指出,未来专科日间手术的中心模式将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专科病房日间手术单元模式以及专病诊治平台模式。
主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宋雪松教授
讲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胡智勇教授
胡智勇教授从麻醉评估、围手术期风险预测等方面对《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儿童麻醉评估与围手术期风险预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能够促使麻醉医师充分熟悉儿童麻醉评估的具体内容,精准识别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而提高患儿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专题研讨会
主持: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冯艳教授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隋成教授
讲者: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尚游教授
尚游教授分享了“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在临床麻醉中应用”。他表示,术前焦虑的发生率居高不下,给患者术后的转归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对术前焦虑进行早期评估和干预(包括药物干预与非药物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右美托咪定鼻喷雾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迅速、安全舒适便捷等优点,有望成为术前抗焦虑的较为理想的镇静药物。
主持:
辽宁省人民医院 王长明
抚顺市中心医院 高航
讲者:辽宁省肿瘤医院 黄泽清教授
黄泽清教授从高危患者围术期管理挑战、麻醉深度与神经功能障碍、脑氧与神经功能障碍等方面分享了“脑保护监测和围术期神经功能障碍”,其中重点讨论了麻醉深度与神经功能障碍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脑氧水平对神经功能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他着重强调了避免过深麻醉的关键重要性,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以及高风险患者而言,因为适度的麻醉深度可能对脑功能保护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瓶颈与对策
主持: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王焕亮教授
讲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马虹教授
马虹教授作了题为“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重要脏器功能保护”的报告。她强调,任何一种监护设备,无论其是简单或是复杂、有创亦或是无创、精确与否,单纯的设备本身都无法改善患者的预后,唯有与治疗手段相结合,才能够发挥作用。只有正确的治疗方可改变患者的预后。因此,对于危重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主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李冰冰教授
讲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马正良教授
马正良教授分享了“肥胖患者行日间手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他指出,体质指数(BMI)并非决定患者能否接受日间手术的唯一因素。对于超重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并对合并症进行优化治疗。肥胖患者日间手术的可行性取决于手术方式和麻醉方案。目前仍需更多高质量的证据来明确肥胖患者行日间手术的安全性。此外,肥胖患者的麻醉管理必须由训练有素的高年资医师来实施。
主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王泽华教授
讲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马洪升教授
马洪升教授分享了“华西医院日间手术质量安全保障的精髓”,他着重强调,要在确保患者手术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手术量、拓展手术范围,实现日间手术在质量上的稳步提升与数量上的合理增长。同时,要时刻牢记开展日间手术的初心,即提质增效、便民惠民。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学军教授
讲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仓静教授
仓静教授分享了“ERAS助力价值医疗”,她指出,ERAS在医疗改革转型过程中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重要举措。ERAS符合医疗改革的目标,致力于达成医院、医保、医疗的多方平衡,切实地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意义。
主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 丁宝纯教授
讲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闵苏教授
闵苏教授分享了“评估预测能力赋能老年麻醉医学”,她指出,应当建立老年患者问题导向数据库以及老年患者临床研究数据库,积极开展麻醉深度的研究,并应用深层次的人工智能技术,为麻醉医生助力,从而实现麻醉的贡献与追求,达成社会大健康的目标,同时降低手术患者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危重症救治成功率。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吕美红教授
讲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梁鹏教授
梁鹏教授针对一例日间手术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诊治病例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分析与思考。他指出,非心脏及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0.1%~1.0%,术前应重点筛查高风险患者,识别和优化麻醉前的高风险因素,尤其注重药物优化。同时,在麻醉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监测,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体温,提高氧供,避免脑血流减少和低灌注的情况发生。对于出现苏醒异常的患者,应及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对ASA Ⅰ~Ⅱ级患者术后也应早期识别、及时干预,不可掉以轻心。
主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伟华教授
讲者: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邱颐教授
邱颐教授分享了“老年患者脊柱手术麻醉体会”,他指出,如今老年腰椎需手术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多,老年脊柱疾病患者的麻醉具有其特殊性,理应引起高度关注。老年患者的麻醉需要从术前、术中、术后制定完善且详细的麻醉计划与方案,尽可能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麻醉与外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合作,践行ERAS理念,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加速患者早日康复,从而造福广大患者。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雷教授
讲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阎雪彬教授
阎雪彬教授分享了“湘雅三医院日归手术麻醉管理探讨”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了若干思考点,包括日间手术是否需要过夜的问题以及对日间手术睡眠质量的考量。他强调,在国外,日间手术的定义为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入院、手术和出院,其中并未强调过夜要求。而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日间医疗的定义是在24 h内完成住院全流程服务,同样也没有对过夜作出强调。此外,麻醉不应成为影响日间手术患者当天不能出院的理由,手术因素才是决定日间手术患者是否需要留宿一晚的关键要素。
ERAS理念与安全保障
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每晓鹏教授
讲者: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 于丽华教授
于丽华教授分享了“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日间手术创新与发展”的精彩报告,详细介绍了我国支付方式改革的进展与要求,以及开展日间手术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阐述了日间手术的创新与发展方向。她表示,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将着眼于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规划中,将以推动日间手术在全国实现高质量同质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实现日间手术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推广、从城市三级医院向基层医院推广、从国内向亚非地区推广的目标。并且,将以开展日间手术管理创新、临床流程管理创新以及技术操作规范制定作为工作重点。
主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庆辉教授
讲者: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刘小南教授
刘小南教授带来了“日间医疗本土化创新实践”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他以西京医院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包括医患助理、“YTT”交接班制度、计划性手术以及急诊日间手术在内的多项创新措施,这些措施在日间手术管理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为其他医疗机构的日间手术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创新思路。
主持: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李禹教授
讲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赵平教授
赵平教授从麻醉对小儿呼吸影响、小儿麻醉通气监测、小儿麻醉肺保护三方面进行阐述分享了“小儿麻醉通气管理”。她着重强调了以下关键要点:推荐采用VG通气模式,将潮气量控制在6~9 ml/kg,呼气末正压应5 cmH2O(1 cmH2O=0.098 kPa),同时确保吸入氧浓度适宜,使脉搏血氧饱和度≥95%。然而,在实际临床实践中,这些参数必须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对于小儿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的研究,在未来仍需持续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
主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赵世凌教授
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李立环教授
李立环教授作了题为“围术期循环风险的若干问题”的报告。他强调,健康的心脏若处于过负荷状态,可能会使人衰竭致死;而处于病态状态下的心脏,若能减轻负荷、减少做功以及能量消耗,或许是最为重要的心肌保护策略。任何增加心脏做功的措施都是有害的。在围术期,应在保证机体氧供耗平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脏做功和能量消耗,这应成为麻醉和围术期管理的基本原则。
主持:庄河市中心医院 高峰教授
讲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欧阳玲教授
欧阳玲教授分享了“ERAS理念在妇科应用8年的感悟”,她凭借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将ERAS理念有效融入妇科患者的管理中。她着重强调了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以及全程康复的关键重要性,并展示了ERAS理念在精准化和个体化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她指出,ERAS理念的核心在于围术期的综合管理,其中多学科团队的协作至关重要,并且要特别关注病房的细节管理。
主持: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修玉芳教授
讲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薛富善教授
薛富善教授分享了“临床麻醉安全——墨菲定律和海恩法则”,他强调,临床安全重如泰山,而麻醉安全更是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成败关乎安全,安全维系生命”。对于从事麻醉工作超过十年的麻醉医生来说,他们的专业水平往往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握上。作为手术室中的“生命守护者”,麻醉医生应当坚守在手术台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得到妥善处理。
主持:盘锦市中心医院 白星子教授
讲者: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 高巨教授
高巨教授分享了“构建优质高效日间医疗的思考”,他表示三级公立医院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功能方面,从以医疗功能为主逐步向“医疗+健康”服务功能拓展;在发展模式上,从单体医院向“多院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迈进;在形态上,从实体医院向“实体+网络+AI”医院发展。
主持:大连市口腔医院 贾丽永教授
讲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宋雪松教授
宋雪松教授分享了“舒适化医疗中的气道管理”,他指出,气道管理技术呈现出以下四个发展趋势:其一,智能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促使气道管理迈向自动化与智能化;其二,微创化,通过微创技术,达成气道管理的创伤最小化以及快速恢复;其三,个性化,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拟定个性化的气道管理方案;其四,远程化,运用远程医疗技术,实现气道管理的远程诊断与治疗。
主持: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马宝杰教授
讲者:深圳市人民医院 赵雷教授
赵雷教授分享了“DIP支付改革对日间手术精细化管理的影响”,他指出,日间手术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国外的实践中,日间手术已被充分证明具有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床位周转率等诸多优势。然而,目前我国的日间手术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高日间手术占比,不仅需要医院积极发力,更需要DRG/DIP付费政策的有力助推,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
专题研讨会
主持: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汤新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坤教授
讲者: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姜万维教授
姜万维教授分享了“围术期的肺保护”。他指出,在围术期肺保护策略中,术前应及早开展物理治疗与呼吸锻炼;术中需进行个体化管理,采用小潮气量结合肺保护通气模式;术后可通过风险预测,采取预防措施,如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等以预防低氧血症。
主持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栾永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毕聪杰教授
讲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肖昭扬教授
肖昭扬教授分享了“心排量在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他强调,Flotrac/Vigileo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微创性,仅需与动脉留置针相连,便可获得心排量、每搏输出量、每搏量变异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Swan-Ganz漂浮导管能够及时获取肺动脉压力等参数,从而指导优化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管理。联合多种高端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能够对危重患者进行更为出色的动力学管理。
精益化管理与临床实践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苗壮教授
讲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程智刚教授
程智刚教授分享了“加速康复理念下的日间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他指出,在确保日间手术患者安全的基础上,应致力于获取最为有效的伤害性应激控制与镇痛效果,以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为此,需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同时,日间手术团队也需要接受术后疼痛管理培训。此外,日间手术后的疼痛管理充满挑战,诸多问题亟待深入探究。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周峰教授
讲者:扬州大学附属江都人民医院 刘美玉教授
刘美玉教授分享了“以日归手术模式促进日间手术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他通过引入国外的先进理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即在儿外科实施日归手术模式,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显著提高床位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于小儿围术期的管理,他强调了流程化管理的必要性。这样的管理方式旨在确保医护人员的用心、患儿的舒适以及家属的安心。
主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曹学照教授
讲者: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陆姚教授
陆姚教授带来了“日间手术迎来围术期医学科建设新机遇”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他通过展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日间手术的相关实践,包括日间手术专委会的成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以及丰富的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有力地展现了日间手术在围术期医学科建设过程中所迎来的崭新机遇。
主持:大连市友谊医院 王辉教授
讲者: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晓红教授
李晓红教授分享了“基于ERAS/DRG下老年患者日间手术麻醉策略”。她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接受日间手术的老年患者数量将会持续增加。这一趋势将给日间手术中心的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带来全新的挑战,同时也使健康医疗体系和社会服务面临挑战。鉴于此,麻醉医生必须开展围术期老年患者麻醉及其进展相关知识的培训。未来的研究重点将聚焦于患者选择标准、微创外科技术以及优化麻醉和术后镇痛技术等方面。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武平教授
讲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史铁英教授
史铁英教授分享了“日间手术患者护理实践”,她指出,未来日间手术护理研究方法将趋于多元化,在定性研究方面,更关注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主观感受与内心想法。在循证研究方面,以系统且透明的方式运用先前的研究成果,为新的研究提供丰富信息。在混合性研究方面,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路径,秉持实用主义,力求最大化地实现研究目的。在人工智能领域,让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深度发掘数据背后的价值,进而创造出崭新的知识。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雪东教授
讲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伟德教授
安伟德教授从国家政策、我院日间手术开展情况以及集中管理收治的重要性这三方面,对“日间手术模式下集中管理、集中收治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未来我院将增加金普院区日间手术中心的核定床位数以及专职医师数量,同时还将增加由日间手术中心集中管理的科室数目,确保能够开展日间手术的患者做到应收尽收、应做尽做,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切实解决患者看病贵的难题。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温超教授
讲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亓明教授
亓明教授分享了“静脉疾病日间手术现状”。他强调,日间手术模式必将持续深化推进,技术与管理模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未来,静脉疾病的日间手术化趋势将愈发明显,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共同发力,将日间手术做得越来越好。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冯艳教授
讲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德峰教授
孙德峰教授作了题为“患者安全与日间手术麻醉规范化管理”的报告。他指出,安全乃是日间手术开展的底线所在,而舒适则是日间手术的核心追求,两者皆离不开高质量围术期精细化麻醉管理的支撑。医疗机构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日间手术,尽可能地贯彻分级诊疗原则。麻醉医生应针对不同病种制定标准化的临床麻醉管理路径,为规范化开展日间手术贡献麻醉智慧。
会议总结
孙德峰教授总结:时光似流水,转瞬即逝,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圆满落幕,交流之热烈,令人余味无穷。本次盛会共邀得国内、外致力于日间手术麻醉、手术、管理及护理等研究的37位讲者及40位主持嘉宾,聚焦日间手术的最新进展与规范解读、瓶颈与对策,以及ERAS理念与安全保障、精细化管理与临床实践四个版块展开交流与讨论。会议内容丰富多样、学术气息浓郁、反响极为热烈,为与会者呈上了一场极为丰盛的饕餮盛宴。
启航新程,破浪前行。相信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日间手术麻醉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大幅提升日间手术麻醉的质量与效率,为解决民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迟”等医疗供需矛盾,贡献麻醉人的智慧和力量。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在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的领导下,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共同推动中国日间手术麻醉事业蓬勃发展。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