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及国内外指南解读
胶囊内镜是一种新型无创的消化道无线监测系统。目前小肠胶囊内镜已更迭至第三代,结肠胶囊内镜也发展到第二代。因胶囊内镜具有无创无痛非侵入性及黏膜可视化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技术和小肠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
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指出,在排除了检查禁忌后,小肠胶囊内镜可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小肠肿瘤、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乳糜泻、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等疾病的诊断、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我国最新的小肠胶囊内镜指南指出小肠胶囊内镜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大于2周岁的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群,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高,对诊断儿童炎症性肠病、隐匿性消化道出血、Peutz-Jeghers综合征等有积极作用,且针对≥2岁儿童的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我国制定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循证指南。对老年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颅脑损伤患者小肠胶囊内镜亦具有独特优势,因疾病谱的差异,小肠黏膜糜烂或溃疡、血管发育不良、消化道肿瘤及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等通过胶囊内镜检查在老年人群中可获得更高检出率,同时文献报道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80%以上的受检者改变了其原来的疾病管理措施。
传统结肠镜具有侵入性、操作复杂等缺点,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存在普及率低及覆盖人群有限等问题,结肠胶囊内镜的发展为结肠疾病的诊断及筛查提供了更多选择。目前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的图像质量及对病变的检出率较第一代明显提高,多项研究表明结肠胶囊内镜对普通及高危人群的息肉检出率优于或相当于传统的结肠镜。另外,结肠胶囊内镜还可协助诊断炎症性肠病的范围、监测疾病活动度以及黏膜修复程度,在炎症性肠病的疾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胶囊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肠乃至整个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我们也期待具有活检及治疗功能的新型胶囊内镜能尽早进入临床造福人类。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