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美院士荣获第十一届“树兰医学奖”!
2024年12月7日,第十一届树兰医学奖颁奖盛典在横琴举行。陈香美院士、黄晓军院士、谢恬教授荣获“树兰医学奖”。另有15位青年医学科学家获得“树兰医学青年奖”。
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荣获“树兰医学奖”,是唯一一个在本届获此殊荣的肾脏病学领域专家。
颁奖仪式
人物风采
走近陈香美院士,读她“遍阅人间疾苦,志在为国为民”的故事
说起治疗肾病的院士,不得不提到陈香美,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肾脏病学发展的重要开拓者,肾脏病领域的领军人才。她在36岁时学成归国,56岁成为院士,66岁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
如今的陈香美,曾在一篇报道中讲道:“我已经70多岁了,一个人再能干,又能服务多少患者?走多少基层?”于是她几十年来都在教书育人,她的学生中,10人次担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50余人成长为全国多地医院肾脏病科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成为带领全国肾脏病学发展的主力军。
一路走来,她在基层卫生所见证了乡村医疗逐渐完善的进程,在医院实战中推动我国医疗水平进步,在无数患者期盼的眼神中坚定步伐前行。
尘埃里开出的“纯白茉莉”
半世漂泊零落,一生从未止步
能够决定未来的从来都是“态度”而并非出身,成长经历堪称坎坷的陈香美,牢牢抓住命运的缰绳与船桨。
陈香美家里兄弟姐妹有6个,每次有孩子生病,她的母亲就极为心痛和着急。在那个战火蔓延的动荡年代里,她却因为母亲那句“如果家里有一位医生该多好啊”走上了从医之路,奋发图强考上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毕业后,陈香美进入长春市医院心肾科工作。那时,国内的医疗水平与现在相比有着很大差异。陈香美的第一个患者是位患尿毒症的老人,由于当时没有血液透析机,作为医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位患者死亡。这给陈香美带来了很大的刺激,令她决定投身肾脏病。她凭借业余时间打下的日语基础,在1983年成为日本北里大学医学部肾脏病专业第一个中国学生。
留学期间,陈香美刻苦得近乎“狂热”,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有时,为了等实验结果,她就趴在实验室的桌子上过夜。在日本的5年里,她很少在凌晨3点前睡觉。这样废寝忘食地汲取知识,就是为了回国后尽快治疗患者。
1987年,归国的陈香美穿上军装,成为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的一员。时任院长问她有什么要求,她只回答希望有个实验室。她把在日本省吃俭用攒钱购买的仪器、试剂统统搬进去,从零开始搭建起了肾脏病实验室平台,带领团队实现肾脏病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为了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延缓进展,她推动实现了2000年以后所有体检必须包括尿常规检查的项目。
虽然医学成就带来社会意义上身份的转变,但无论是身为学生、医生,还是成为院士之后,她从未脱离医生最核心的职责和信念,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贴心调整患者的养病环境来缓解患者情绪;在发现患者因为肾脏病高昂手术费放弃治疗时,主动向当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终于在2012年成功推动肾透析纳入国家医保,让70万人避免了因病致贫。
在工作中,陈香美不仅做到了在其位谋其职,更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尽管她的成长过程中存在重重阻碍,但却丝毫没有打倒这个一生爱美的女性,反而让她成长为一朵坚韧且美丽的“纯白茉莉”。既能够在漫长岁月里耐住寂寞搞科研,亦能在时代激荡中不断行进。
究竟是什么特征成就今天的她?大概是不怕苦,是勇敢,是初心如磐的坚韧。
并不是人人出生都是天才,然而出生、成长、智力等条件都不算顶尖的陈香美,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具有坚强毅力、专注以及执着的天才,通过远超“996”的科研节奏,注重细节的严谨态度,以及“任红尘喧嚣,我固怡然自得”的漫长坚守,最终成就今日之陈香美。
奔流中的女人
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如果雨雪交加的寒夜濒临死亡时,医生却因为交通不便无法赶到该怎么办?如果遭遇巨大的天灾时,身受重伤被困其中该怎么办?如果家人不幸得了绝症药石无医,看着至爱之人深受病痛折磨该怎么办?陈香美或许不是故事的经历者,但她一生都是故事的见证者。比如2008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陈香美奔波联系政府和透析机厂家,短短几天筹到几十台透析机拯救数百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她带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看到很多从废墟中解救出来的伤员,因为挤压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失去生命,她指出应当立即建立肾脏病抢救单元,现场指导建立了全国首个地震伤员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病房,救治成功率高达91.67%。
在震后的50多天里,她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抢救了大批危重症伤员的生命,保全了伤员原本需要截肢的肢体。白天忙于抢救伤员,夜里她还组织团队撰写《挤压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诊治的专家共识》,在之后的芦山、鲁甸等地震救治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里,她也牵头制定了肾脏病和血液透析诊疗过程中的新冠肺炎防控专家共识,指导全国肾脏病领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她既是一名医生,又像是一名和死神竞速的运动员,用全身之力以血肉之躯拯救许许多多的生命。陈香美心里始终认为,“是党和人民国家培养了我,为党和国家人民服务是我的责任所在”。
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保持悲悯与敬畏
将生命至上刻进DNA
为了拯救更多的肾脏病患者,陈香美一心扑在医学事业上,尽管她自己40岁才怀孕,也依然会坚持工作不辞昼夜,直到生产当天零点时,她还在单位工作,回家的路上感觉快要生了,于是又回到医院,凌晨三点进产房接受剖腹产手术。
女儿出生以后,陈香美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女儿。因为她总是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伴随时间的流逝,她的女儿长大了,时间让她的女儿懂得了理解,懂得了缺席是因为另一种无私的爱。
历经半生见过医院里的生死百态后,陈香美依然对救治患者满怀激情,她也对“共情”有了更深刻的解读:“共情是医生最大的弱点,当然也是最大的动力,只有掌握好共情与理智的平衡,拥有对患者的悲悯,才能长久保持奋进的活力”。
她总是对患者保持悲悯,对生命保持敬畏,风雨几十年,她一路都在奔跑,也会感到疲劳,但从未停下,只要还有余力,就会为中国肾脏病事业的发展再做点事情。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