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践行中西医结合研究型医生
守正创新,践行中西医结合研究型医生
2024年甲辰年岁末,我非常荣幸获得第十一届树兰医学青年奖,感谢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会对我临床和科研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我也是本届获奖者中唯一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医生,倍感自豪。回顾自己十余年的临床与科研经历,感恩我的老师—陈可冀院士把我引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科学殿堂。从陈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科学家毫无例外的主流品格,那就是热爱科学,淡泊名利,提携后学,追求一流的学术成果。感恩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无论是中西医临床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是科研能力的长足进步,我都离不开这个大家庭的辛勤培养和大力支持。感恩母校中国中医科学院,不仅在学生时代帮助我塑造积极向上的独立人格,更为我们的成长搭建平台,让我们依托这个平台能够“精心谋事、潜心干事”。感恩我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让我能够安心做事,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的突破。
面对疾病,中西医在同一条船上
“面对疾病,中西医在同一条船上。”在与陈可冀院士聊起中医与西医诊疗模式的区别时,陈老师这样说道。2012年6月,我师从陈可冀院士获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学位留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至今,在博士就读期间及毕业工作后,曾先后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系统学习了介入心脏病的诊疗技术和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正因为我较为系统化地学习了中医、西医两套诊疗技术,才能更充分地理解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临床价值。现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很强大,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例如冠脉临界病变,冠脉微血管病变或早期钙化病变,不能耐受二级预防西药治疗及介入术后的心脏康复等,这些都是中西医结合可以积极作为的重要方面。中西医虽然诊疗模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解除患者病痛。中医有很多实践千年的传统理论与有效药物,应该与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道路。
我博士毕业参加临床工作之初,便立志成为“研究型医生”,围绕导师开创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研究领域,选择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为切入点,病证结合,开展源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尝试将原创的中医药理论转化为最佳的临床实践,依托西苑医院重点学科团队和发展平台,同时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施行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赛马-里程碑-硬指标”评价模式的助力下,我能够“静心临床、潜心科研”,得到快速成长,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获得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首届优秀青年医师称号,2020年又作为中医药领域首个临床医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2022 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培养项目,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奖。2024 年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卓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获聘北京协和医院兼职教授。
将中医药的原创理论转化为最佳临床实践
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最佳模式,具有原始创新的重要价值。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医药以“血瘀证”为关键证候发展了冠心病病机新认识,从定性到定量确立了冠心病病证结合量化标准及诊断新标志物,以循证方法证实了相关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深入探索了以活血化瘀中药为代表的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以病证结合为特色的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
糖尿病是促进冠心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加重“血瘀”状态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易感性,但其临床特征和科学内涵尚不明确。我从临床中发现,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通常舌质紫暗、舌下脉络迂曲,符合中医“血瘀舌”的诊断,而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模式通常与“口”密切相关(饮食不节,“病从口入”、“药从口入”),另一方面,从舌苔的变化辨识疾病状态并采取相应治疗是传统中医诊疗疾病的东方智慧,但其现代科学内涵尚待阐释。我就想是否可以从舌苔菌群为切入点来开展研究,围绕“口腔(舌苔)-肠道轴”的变化来探究糖尿病加重“血瘀”增加MIRI易感性的科学内涵。基于“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研究思路,首先我们通过建立临床发现队列和验证队列,系统采集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舌苔和粪便标本,全面描绘了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全景。进一步地,通过建立糖尿病MIRI小鼠模型探究高糖对于舌苔-肠道菌群轴的影响以及加重MIRI的表型,进而通过舌苔具核梭杆菌或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粪菌移植的MIRI小鼠模型,深入探讨了舌苔-肠道菌群轴影响MIRI的机理。结果显示在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舌苔具核梭杆菌和肠道中乳杆菌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两菌存在正相关关系。高糖环境可促进舌苔具核梭杆菌显著增加,而该菌可致舌苔-肠道菌群紊乱,显著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确认了舌苔-肠道菌群紊乱是糖尿病冠心病的重要中间环节,靶向舌苔-肠道菌群轴,调控舌苔具核梭杆菌-肠道乳杆菌可能是糖尿病冠心病防治的新策略。
我们还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结合临床队列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心血管1.5级预防的防治策略,即介于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之间的预防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出现心血管早期器官损伤,但尚未进展至心血管病的人群。这也是中西医结合临床防治的优势阶段。
除此之外,我们团队还基于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并验证了骨架蛋白gelsolin变形能力增强是“血瘀”促进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后心衰加重的重要调控因子;首次提出糖尿病泛血管病变的学术观点,阐明泛血管/器官共病的机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定量/定性评价泛血管(器官)“血瘀”病变的程度与机理等,阐释活血化瘀的现代机制。
未来的研究方向
病证结合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转化研究需要不断进步,期望在以下方向能够开展深入的研究。一是血瘀对早期血管衰老的识别、监测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 开展“因瘀致衰”及活血化瘀防治早期血管衰老的机制研究;二是随着代谢异常与心血管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不断明确, 代谢性心血管病的理念不断得到学界公认, 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综合评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糖脂代谢异常加重“血瘀”促进冠心病发展的机制对于阐明血瘀证生物实质, 丰富活血化瘀的治疗内涵, 拓展活血化瘀的应用范围;三是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临床指南的优化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冠心病临床指南的制订流程, 提高效率,创新其传播与实施模式,乃至改变指南的未来发展, 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四是关注冠心病防治的老药新用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老药新用的临床亮点开展系统化研究,对于缩短药物研发时间尽快服务于临床具有现实意义。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性研究,国外有发展很成熟的研究型医生体系,但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型医生目前还不多。我正在努力做一个坚持不断创新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型医生。我们这一代青年人遇到了中医药发展的最好时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应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经济发展决定中国有多富,科技创新限定中国有多强。我们中医药青年科技工作者应该在中医药发展的“高光时刻”把握机遇,始终与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伟业当中。做好守正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将中医药的原创理论转化为最佳的临床实践,为患者服务,是我毕生不变的追求。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