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芳: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从“惑”到“不惑”,可以大致概括我对清热中药的探索和研究体会。
中药的有效性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基于长期人用经验形成的规律总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读中药学作用原理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任务。清热中药是在清热治法治则指导下针对热证形成的用药经验。这类中药临床应用广泛,开发需求也不断增加,对其科学内涵的探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们的早期研究中,时常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很多临床有效的清热中药在病毒感染等一般疾病动物模型上难以“显效”,其药理作用不能简单笼统地定义为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我们认为维持宿主内环境稳态才是清热中药核心“起效”机制。构建符合中医病因病机、凸显中药作用特点的动物模型是突破清热中药药效表征难、机理解析难的首要难题。
中医病因学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为了能将这些病因反应在疾病模型上,构建出能反映中药作用特点的动物模型,研究团队分别采用情志应激、热应激、饮食应激分别模拟中医病因分类中的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我们发现这些应激手段均能引起机体免疫内环境的紊乱,能增加机体对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易感性。比如,我们利用拘束应激模拟情志应激,小鼠应激后会出现一个免疫失守的时相,免疫器官明显萎缩,免疫细胞数目下降,各类免疫细胞比例失调。在这种免疫内环境紊乱的状态下,机体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增加。进一步,我们发现病毒易感模型较一般感染模型更能凸显清热中药的“药效表型”,也更能准确体现清热中药增强内环境稳态的能力。这一研究发现提示病毒易感模型是清热中药药效表征和机理研究的适宜模型,不仅能有效评价出清热中药治疗病毒感染等疾病的药效,且能凸显清热中药作用于机体自身内环境的作用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宏观层面的躯体应激事件,能够引发细胞微观层面的氧化应激生物效应,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免疫细胞等效应细胞中不饱和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进而触发“脂质氧化-免疫炎症”交互。同时,通过药效表型关联分析、基因敲除功能验证以及疾病特异性验证等多方面的研究,我们也揭示了一些磷脂过氧化调节蛋白是很多清热中药的共性靶标。由此可见,我们基于应激构建的动物模型,既有坚实的中医理论作为依据,又获得了药效表型和分子机制层面的关键数据支持,切实成为能够准确反映中药作用特点的适宜模型。
长期以来,我们课题组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研究并重的发展策略。在清热中药药效评价模型取得突破后,我们联合多家中药企业,将中医理论指导下构建的特色模型广泛应用于多种清热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中,帮助企业解决清热中成药存在的科学内涵不足、作用机理不明确,质量标准不够完善等问题,希望通过基础创新研究对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些年来,清热中药作用原理的探索研究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医药的创新研究既离不开祖国传统医学原创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现代科学的技术支撑。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思想,与现代医学所强调的机体自稳调节、多系统相互作用理念高度契合。清热中药并非简单地对抗病原体,而是通过巧妙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助力恢复内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未来,我将继续立足中医药领域,积极融合交叉学科的关键技术与研究策略,在中医药特色模型、清热中药优势作用环节、清热中药特色宿主靶标等方面展开更多有意义的探索。虽从“惑”已至“不惑”,但仍有诸多新“惑”亟待探索和努力。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