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飞:病人第一,规范创新
1. 结缘医学:从偶然到坚定的选择
选择医学对我来说纯属偶然。2000年因机缘巧合,喜欢理工科的我进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开始了我的医学之路。本科阶段学习结束时,在家人的鼓励下我选择了神经外科作为自己今后从事的专业方向,并通过努力有幸成为浙大二附院陈高教授的学生,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走进了神经外科的大门。当时,我国神经介入蓬勃发展,陈高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技术将会成为未来脑血管病诊疗的重要手段,便建议我选择这一方向继续深造。而恰好在此期间,我的博士导师,海军军医大学刘建民教授时常应邀来浙二医院围绕复杂病例进行会诊指导。通过多次的接触与交流,我深深地被他的为人和学识所打动,并坚定了追随刘建民教授学习神经介入的决心,从此与神经介入结下不解之缘。
2. 成长之路:在磨砺中不断进步
踏入长海医院的那一刻,我便开启了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培训历程,“大长海”也成为了我成长蜕变的关键摇篮。在长海,我日夜奋战,接受了全方位的临床和科研培训,经常是临床工作到前半夜、后半夜继续与科研鏖战,周工作100小时以上是常态,也正是这样魔鬼般的训练使我快速成长,顺利完成了系统而严苛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经历了第一次48h不眠不休,主刀了第一台四级手术,也经历了第一个医疗纠纷;逐渐懂得了医学研究,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做了第一次国际大会发言,获批了第一项课题,也入选了第一个人才计划,并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由于临床和科研的优异表现,6年时间我便从一名住院医师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激励着我在医学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3. 留学深造:放眼世界,明确方向
在临床与科研的道路上辛勤耕耘数年后,我逐渐意识到,想要在专业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光是埋头做事不行,还需要抬头看路,寻找方向。于是,我主动申请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后,并且极其难得地同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双重资助,于2014年前往美国跟随美国神经放射学会主席Charles Strother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也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脑梗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重大突破:2015年1月1日,以MR CLEAN研究为代表的五项关于介入取栓的临床研究先后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而脑卒中恰恰是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因此也更坚定了我在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领域深耕、服务广大病患的决心。
4. 临研破局:不断完善卒中救治指南
回国后,我果断调整了学术重心,暂时搁下已积累多年的颅内动脉瘤相关工作,全身心地转到重型脑梗死的攻关中。尽管血管内介入支架取栓手术可以开通95%的闭塞大血管,但令人遗憾的是,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良好预后率仅为 36.6%。这一现状促使我围绕取栓术前、术中、术后影响疗效的关键环节,在老师刘建民教授的带领下,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并成功将良好预后率提升至 60.8%。
术前,关于是否需要 “辅助溶栓” 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虽然指南推荐取栓术前加用溶栓,但溶栓过程可能引发术后出血风险增加以及手术时机延误等问题。为了探寻真相,我们联合国内41家中心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DIRECT - MT ,历时4年经过大量病例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跳过溶栓直接取栓,其疗效与传统溶栓联合取栓治疗相当,这项重磅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引发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成果成功入选《柳叶刀神经病学》卒中领域年度重要进展以及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并被 12 部国际国内指南引用,为全球临床医生在术前治疗决策方面提供了关键的循证医学依据,有力地推动了临床实践的规范化进程。
术中,针对取栓手术时血栓易被血流冲向远端堵塞小血管的难题,临床虽普遍应用球囊导管阻断血流以减少血栓逃逸,但始终缺乏可靠的循证依据支持其有效性。为此,我们牵头开展了 PROTECT - MT 研究。经过严谨的研究与论证,结果显示应用球囊导管不仅未能改善患者预后,反而导致患者预后更差。这一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并使我有幸受邀在世界卒中大会开幕式上进行特邀专题报告。诺丁汉大学 Dhillon 教授在同期专门评述中高度评价本研究,认为其为进一步规范取栓技术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该成果再次入选《柳叶刀神经病学》卒中领域年度重要进展,对优化术中操作流程、提升手术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术后,重型脑梗死患者约70%存在代偿性血压升高现象,血管再通后升高的血压易引发过度灌注脑损伤,进而增加出血水肿风险,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然而,临床对于术后降压的合理程度尚无定论。于是,我们果断牵头开展了 ENCHANTED – MT 研究。经过深入研究,我们明确了术后辅助降压的下限为收缩压 120mmHg,这一关键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同期,《柳叶刀》刊发了美国介入神经病学会主席 Nguyen教授题为 “取栓术后血压管理发现新的目标值” 的评述文章,对我们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该成果入选 “中国医学科学院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并被 6 部指南引用,为全球临床医生在术后血压管理方面提供了精准的指导,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风险,改善了患者预后。
通过上述研究成果,有望减少术前和术后辅助用药、节省术中辅助器械,每年节省大量医疗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规范化的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重型脑梗患者的救治效果,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还受神经病学领域最权威的期刊《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特邀撰写“2024缺血性卒中全球研究进展”,并接受了该杂志的专访报道,团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逐渐提升。
五、展望未来:持续精研难题,探索未知
在未来的医学征程中,我将始终秉持 “病人第一,规范创新” 理念,在脑血管病防治领域持续深耕。一方面,我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聚焦提升重型脑梗死救治疗效这一核心目标,着眼于介入取栓围手术期全流程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系列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从精准评估到个性化治疗,从围术期脑保护到术后康复,全方位提升重型脑梗死的诊疗水平;另一方面,我会将目光投向其他脑血管病领域(如动脉瘤、静脉疾病等)的难题,以及更为广阔的未知领域(如创伤、功能等),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与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致力于探索神经介入技术的多元应用,逐步拓展边界,为更多患者提供创新性的治疗方案。
感谢树兰基金及各位评审专家的认可,授予我“树兰医学青年奖”这一殊荣,让我有机会能在此向广大同仁们分享过往20余年间,我在医学道路上的点滴心路历程。一路走来,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和引领,也离不开业内同仁们的指导和帮助,衷心感谢大家给予我的关怀和支持,也期待未来的路上我们能继续风雨同舟,为我国神经介入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