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进:脊髓损伤治疗:从“医”路探索到希望曙光
脊髓损伤治疗:从“医”路探索到希望曙光
我从小就对医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我被脊髓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深深吸引,选择了脊柱外科。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条高速公路,连接着大脑和身体的各个部分,控制着我们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然而,一旦脊髓发生损伤,往往会导致瘫痪、感觉丧失以及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在临床工作中,我目睹了太多因脊髓损伤而饱受折磨的患者,他们原本健康、充满活力,却因为一场意外事故而失去了行动能力,甚至失去了生命,这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内心。
聚焦临床:在“废墟”中找出“新枝芽”为患者带来新生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曾接诊过的一名患者,他生时因脑部缺氧导致智力低下,一直与年迈的母亲和姐姐相依为命。在一次下地过程中他不慎摔倒,导致了严重的脊髓损伤,最终发生截瘫。由于脊髓损伤的位置较高,直接影响了他的呼吸功能,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当我接诊他的时候已经距受伤3个多月,我们评估了他的情况,认为传统手术已经没有太大意义,预后不容乐观。若不能改善其呼吸功能,他将永远无法摆脱呼吸机,生命质量极为低下。经过与患者家属的多次深入沟通,我们决定尝试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硬膜切开电刺激疗法。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我们为他进行了减压手术,同时在手术中植入了硬膜外电刺激电极,术后开始结合电刺激和康复治疗。经过两周的治疗,该患者的膈肌活动度明显改善,呼吸功能逐步好转,并在术后2个月时已经能够完全脱离呼吸机,顺利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这件事情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但是同时让我深入思考,在现在的医疗技术下,有哪些潜在的治疗靶点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病人的预后。
科研攻坚:从理念创新到器械发明,探索之路步履不停
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验证,我们将目光锁定在“炎症反应”上,我带领团队,从不同时间窗、不同组织部位深入挖掘了炎症反应在脊髓损伤病理过程的核心地位,同时创新定义继发性脊髓损伤后“脊髓损伤神经免疫炎症”的理念,该理论独立审视免疫系统在脊髓损伤后的重要地位与核心作用,证实了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在脊髓损伤后贯穿全时相发挥的调控作用。在明确了限制早期炎症以改善病人预后的理论基础上,我们提出“黄金24小时”内手术,结合脊柱脊髓损伤程度在国际上首次重新定义“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指征”,改革传统手术方式,提出直接干预脑脊液的“硬脊膜切开减压”手术,此术式打破传统手术时机延误、减压不彻底的弊端,为临床救治脊柱脊髓损伤奠定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根据国人脊柱解剖学特点,我自主研发椎体扩张器等系列脊柱骨折微创手术器械,设计并制造椎体内骨支架,彻底解决脊柱骨折后复位不良的难题。我们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多个顶级学术期刊上。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卫健委“医德风范”杰出青年、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荣誉既是对我们团队的肯定,也是对我国脊髓损伤研究的推动。我认为,科研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患者的痛苦,这促使我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始终保持一颗探索的心,不断挑战未知的领域,为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科研的道路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我深刻体会到,创新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也需要团队合作的力量。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付出和汗水。同时,我也深知,脊髓损伤的治疗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未来,我将继续在脊髓损伤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脊髓损伤的难题定将会被攻克,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也将挣脱疾病的枷锁,重新拥抱生活。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