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书:见微知著
感谢树兰医学青年奖对我工作的认可,也给我一个契机回顾过去二十年我的整个研究经历。我认为自己很幸运,一个是本科期间因为一个非常朴素的理由--免疫学和疾病的关联最密切,而选择了免疫学研究方向;另外就是自己一直在国内外最优秀的免疫学研究机构接受了非常正统的免疫学训练。本科在中科大免疫所研究白介素10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一个调节性细胞因子的免疫效应可能存在体内体外的巨大差异;研究生在中科院以免疫研究为特色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所研究白介素17的功能和信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一个炎症性细胞因子的免疫效应存在不同器官以及人和鼠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经历也锻炼了我扎实的分子免疫学基础;之后我来到美国免疫学研究的圣地耶鲁大学免疫系,一方面在课题研究中发现“cage effect”等众多环境因素对免疫表型的巨大影响,一方面也接触到很多前沿的技术和思维,慢慢形成了从系统角度去思考免疫学问题的习惯。
2018年,与全球免疫学家引用前2的Shizuo Akira和Richard Flavell
(博士后导师)合影
给树兰的材料中,我引申了“见微知著”的含义来作为我的座右铭,“微”意为微环境因子比如肠道微生物;“著”意为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我和我的实验室目前一方面聚焦研究免疫系统如何感知微环境物质如微生物和食物,以及进一步诱导免疫稳态或免疫耐受的过程(Science 2015; Nature 2017; Cell 2021; Cell 2023)。另一方面也在结合多组学、功能筛选、以及机器学习来建立成千上万的共生微生物调控不同免疫细胞反应的网络,最后映射到这些免疫反应关联的疾病(Nature BME 2022; Immunity 2024; Nature Cell Biology 2024; Cell Host Microbes 2024)。我们希望最终能达成见“微”而知“著”。
2023年春季秋季,朱书实验室在中国科大贝时璋像前合影
除了致力于拓展原创性科学发现的边界,如何把这些发现转化为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也在内心里一直牵引着我的思考方向。我们一方面针对免疫感知研究中起始炎症反应的配体设计了阻断性抗体应用在特定biomarker的IBD病人;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一些前沿新兴疗法比如活菌药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小分子对免疫疾病的干预。我们目前已经启动了数个IIT临床实验,也获批了一项美国FDA IND进入正式临床。
2024年,瀚微生物GMP厂房投入运行
二十年初心不变,我依然是当初那个决意探索免疫未知边界,开发免疫调控新手段的少年。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