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Ⅳ期乳腺癌1例
作者:蔡莉 曹孟儒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的治疗主要采取精准分类、精确分层模式。Her-2阳性患者脑转移发生率较高,其表达异质性是乳腺癌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也是治疗决策的关键。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可能存在HER-2结果不一致,提示我们复发后再次取病理的必要性。本文报道了1例初诊Ⅳ期乳腺癌的案例,该患者治疗后分子分型发生转变,且多次发生脑转移进展,旨在为晚期乳腺癌个体化治疗。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41岁,主诉:左乳肿物2年余,破溃2个月余。入院时间:2022年1月。
现病史:患者于2019年11月自觉左乳出现两枚结节样肿物,于当地就诊,自行口服中药至2020年2月(具体名称及剂量不详),后未行相关治疗。2020年11月起自觉左乳牵拉痛。2021年4月起自觉结节数量增多增大。2021年10月肿物出现破溃,同时出现干咳症状。2021年12月27日患者于外院行左侧乳腺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示,左侧乳腺浸润性癌伴黏液癌。IHC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40%)、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 PR)(+,15%)、HER-2(3+)、Ki-67指数约50%。现患者为行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乳腺恶性肿瘤收入我院。患者病程以来饮食尚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个人史:无吸烟史、饮酒史。否认毒物、粉尘、疫水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冶游史。已婚,结婚年龄28岁,育有1女。月经规律,未绝经。
家族史:表亲乳腺癌
体格检查:左乳肿胀,可触及巨大肿物,边界不清,皮肤破溃,长径约5 cm,左侧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长径约1 cm。右腋下、双锁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二、检查
辅助检查:
2022年1月乳腺超声显示,左侧乳腺多发实性占位,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5类;右侧乳腺结节性占位(BI-RADS 4b类);左腋下、左锁下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因疫情原因,患者拒绝行右乳及淋巴结穿刺活检)。
2022年1月胸部CT( 图1 )显示,双肺多发转移瘤。左腋下、纵隔、内乳区、右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倾向转移。多发骨转移瘤。
2022年1月胸部CT A:肺窗;B:纵隔窗;C:骨窗
2022年1月肝MRI( 图2 )显示,肝S4结节,考虑转移瘤可能。肋骨、椎体及部分附件骨异常信号,考虑转移。
2022年1月肝MRI
2022年1月头部MRI( 图3 )显示,脑内多发转移瘤。
2022年1月头部MRI
2022年8月头部MRI( 图4 )显示,脑内多发转移瘤(增大、增多)。
2022年8月头部MRI
2022年9月头部MRI( 图5 )显示,脑内多发转移瘤治疗后改变(减小)。
2022年9月头部MRI
2023年1月胸部CT( 图6 )显示,双肺多发结节,部分较前增大。
2023年1月胸部CT
2023-01-31行肺病灶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显示左肺上叶可见黏液癌,IHC示ER(+,90%)、PR(+,90%)、HER-2(0分)、Ki-67指数约30%。
2023年2月头部MRI( 图7 )显示,脑内多发转移瘤治疗后改变(减小、减少)。
2023年2月头部MRI
2023年5月头部MRI( 图8 )显示,脑内多发转移瘤治疗后改变(增大、增多)。
2023年5月头部MRI
2023年6月头部MRI( 图9 )显示,脑内多发异常信号(增多、部分增大),考虑转移。
2023年6月头部MRI
2023年10月头部MRI( 图10 )显示,脑内及脑膜多发转移瘤治疗后改变(部分减小)。
2023年10月头部MRI
2023年12月头部MRI( 图11 )显示,脑内及脑膜多发转移瘤治疗后改变(部分减小)。
2023年12月头部MRI
2024年2月头部MRI( 图12 )显示,脑内及脑膜多发转移瘤治疗后改变(增多增大)。
2024年2月头部MRI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为(1)左乳癌(cT4N3M1-Ⅳ期);(2)多发淋巴结转移;(3)肺转移;(4)肝转移;(5)脑转移;(6)脑膜转移;(7)骨转移。
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癌:多有乙肝、丙肝、肝硬化病史,可表现为肝区疼痛,肝部肿块,消瘦。AFP多明显增高,上腹增强CT表现为富血供肿瘤。穿刺活检可确定诊断。
(2)转移性肝癌:常为多发病灶。有肝外肿瘤的病史、症状、体征,AFP常不升高,CEA等其他肿瘤标记物可能升高,CT扫描见肝内多发低密度占位,增强扫描见环状强化征象。
(3)肝血管瘤:病程长,发展慢,无肝炎肝硬化背景,AFP阴性,CT增强扫描<3 cm的血管瘤动脉期常呈均匀强化,>3 cm动脉期边缘呈结节状或云絮状强化,中央不强化。
(4)肝脓肿:常有高热、白细胞升高、右肩背部牵涉痛等症状体征,明显消瘦,血常规检查出现白细胞增高,核左移;AFP正常;脓肿形成时影像学检查可见囊性病灶,穿刺可抽吸出脓汁。CT强化扫描可呈靶样改变。
(5)肝囊肿:生长缓慢,多无症状。巨大囊肿可有腹胀感。穿刺抽吸可抽出透明囊液。
四、治疗
2022年1月给予THP(T:多西他赛75 mg/m 2;H:曲妥珠单抗首次8 mg/kg,后续6 mg/kg;P:帕妥珠单抗420 mg,静脉滴注1次/21 d)方案化疗8个周期及唑来膦酸(4 mg,静脉滴注1次/28 d)骨改良药物治疗,疗效评估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
2022年8月于外院门诊行头部放疗19次,具体方式及剂量不详。
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行曲妥珠单抗(6 mg/kg,静脉滴注1次/21 d)+吡咯替尼(400 mg,d1-21口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60 mg/m 2,静脉滴注1次/21 d)方案治疗6个周期。疫情原因患者期间未按期返院评价疗效。
2023年2月至2023年5月给予患者曲妥珠单抗(6 mg/kg,静脉滴注1次/21 d)+吡咯替尼(400 mg,1次/d口服)+醋酸戈舍瑞林(3.6 mg,静脉注射1次/28 d)+托瑞米芬(60 mg,1次/d口服)治疗,共3个月。
2023年5月至2023年6月行达尔西利(150 mg,1次/d口服21 d停用7 d)+来曲唑(2.5 mg,1次/d口服)方案治疗,共1个月。
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行优替德隆(30 mg/m 2,d1-5,1次/21 d静脉滴注)+卡滨方案(1000 mg/m 2,2次/d口服,d1-14,1次/21 d)治疗6周期。
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因神经毒性停用优替德隆,行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共3个月。
因骨病灶稳定超过2年,唑来膦酸骨改良治疗调整为每3个月用药。
五、治疗结果、随访及转归
该患者脑转移反复进展,建议行手术或伽马刀治疗,但患者的依从性不佳所致未行最佳治疗方案。2024年2月后患者未返院化疗,2024年8月末次随访患者生存。现行卡培他滨及中药治疗。
讨论
本例患者为初诊Ⅳ期Her-2阳性乳腺癌(肺、肝、骨、脑转移),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以手术切除、全脑放射治疗(WBRT)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等局部疗法为主,但对于Her-2阳性脑转移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 1 ]。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药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应用,如PERMEATE [ 2 ]、HER2CLIMB [ 3 ]、LANDSCAPE [ 4 ]以及TBCRC022 [ 5 ]等研究均显示小分子TKI对脑转移治疗更有优势。本例患者初始应用大分子单抗脑转移进展,其余病灶缓解,经头部放疗后,给予曲妥珠单抗、吡咯替尼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大小分子联合方案治疗,脑部病灶减小、减少。三线肺部病灶进展,再次取病理及免疫组化分子分型转变为luminal型。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可能存在Her-2结果不一致,考虑Her-2状态的异质性,也可能是抗Her-2治疗后筛选的结果。即使Her-2转阴,不排斥继续谨慎选择抗Her-2治疗并监测疗效。给大小分子联合内分泌(托瑞米芬说明书中提示禁用于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既往有心律失常症状者;QT间期延长者,因此联合用药需引起注意)及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方案,脑转移均进展,考虑该患者内分泌治疗不敏感,五线选择化疗。
本案例可为乳腺癌脑转移治疗提供一定治疗参考。体外实验显示,优替德隆能透过血脑屏障,脑组织浓度高,具备脑转移防治潜力。UTOBIA-BM研究应用优替德隆、依托泊苷联合贝伐珠单抗针对乳腺癌脑转患者进行治疗,11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客观缓解率达73% [ 6 ]。一项Ⅲ期临床研究BG01-1312L显示,对于既往使用蒽环和紫杉类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优替德隆+卡培他滨相比标准治疗的卡培他滨单药,在有效率、无进展生存甚至总生存上都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提高,优替德隆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为49.8%,而卡培他滨单药组的有效率为26.7%;前者临床获益率较后者提高了近1倍(60% vs 33.3%, P<0.001),无进展生存由4.11个月显著延长至8.57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54%,而总生存时间由15.7个月显著延长至20.9个月,死亡风险降低31% [ 7 ]。针对Her-2阴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需考虑其药物耐受情况,优替德隆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也获得了一定疗效。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