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麻醉学科的未来发展
徐州医科大学终身教授 曾因明
在“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25年年会”上,曾因明教授以《我国麻醉学科的未来发展》为题,系统阐述了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他指出,当前麻醉学科正面临智能化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亟需通过核心技术重构、科学研究突破、学科转型与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麻醉学科的昨天
曾教授回顾了麻醉学科的演进历程:1989年卫生部12号文件将麻醉科确立为临床科室,形成了“临床麻醉、重症监护、疼痛诊疗”的三驾马车格局。然而,随着2007年疼痛科和2009年重症医学科的独立设置,麻醉学科遭遇“肢解危机”,学科完整性受到严重冲击。
“2008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联合召开了《我国麻醉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了启动制定二级诊疗科目的构想,其中一级科目为麻醉科,二级科目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治疗。然而,由于缺乏合力未得以实现。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共识、团结、奋斗才是学科发展的精神支柱。”曾教授强调。
麻醉学科的今天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支持政策:2017年确立麻醉科门诊和护理单元、2018年推进分娩镇痛试点工作、2019年发布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2020年加速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以及2022年的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为麻醉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曾教授指出,麻醉学科正面临三个核心问题:(1)麻醉学核心技术如何构建?(2)麻醉学科学研究如何突破?(3)学科建设如何升级转型?
麻醉学科的未来发展
麻醉学核心技术如何构建?
曾教授认为,麻醉学的精髓是“对人体生命机能的监测、调节与控制”,绝非简单的“打一针”。AI技术赋能下的精准麻醉、人工脏器与干细胞应用、人工心肺等生命支持技术的突破,正推动核心技术体系的重构。
麻醉学科学研究如何突破?
“核心是要找到科学问题。”曾教授强调科学问题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可以探索、验证及解决的疑问或未解之现象。科学问题必需具有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在探索科学问题方向的过程上,曾教授建议要从问题、领域与方向中找出科学问题,符合“三性”者是科学问题,否则是非科学问题。他对比了“帕金森氏病的研究”这类宽泛课题与“帕金森氏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机制研究: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研究”等精准问题的差异,指出后者更可能发现科学问题。
学科未来发展如何转型与升级?
曾教授认为,麻醉学科向二级临床学科转型与升级势在必行。从三级升为二级学科,从医技转为临床科室,是学科发展必然。“医技与临床科室职责任务、核心技术及科研切入点不同,骑跨于两者之间难以找到自身的着力点与支撑点。麻醉学作为二级临床学科已难以逆转,只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他特别强调,在智能化革命背景下,学科需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军人才。面对AI、DeepSeek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曾教授提出“五要”:要自强、要团结、要目标、要思路、要人才。“时不我待,唯有如此,麻醉学科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这一报告系统勾勒出我国麻醉学科在历史转折期的发展蓝图,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