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脏器功能术前评估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黑子清
器官移植作为现代医学的重大突破,为众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2024年1月至11月,我国完成器官移植手术22 500例,同比增长5.6%,数量稳居全球第二。但器官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截至2024年10月,我国有17.1万器官衰竭患者等待移植,其中等待肾脏的有144 695人,肝脏为22 102人,心脏为3316人,供需比为1:8.36。为缓解短缺,边缘性供体已在肾、肝、心、肺移植中广泛应用,维持边缘性供体功能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和免疫激活等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增加移植失败和术后死亡风险。如17%~50%的肝移植患者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术后1年移植肝功能减半的高危因素,其中25%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需要再移植。因此,手术创伤引起的围术期急性器官损伤需麻醉医生高度重视。
术前器官功能状态对移植术后预后影响深远。新近研究发现在肝移植中,术前胰岛素抵抗增加脑卒中和死亡风险;术前血小板功能异常增加急性肾损伤风险;术前肝性脑病和血小板功能异常增加术后神经功能障碍风险。此外,术前心肺功能状态决定术后循环支持需求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因此,术前全面评估各器官功能对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至关重要。
早期识别风险因素并主动干预,可最大程度减少器官移植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在肝移植中,通过识别早期移植器官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结合多学科协作的精细化管理,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同时,利用早预警模型识别术后肺部并发症高危患者,术中雾化吸入可显著预防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在术前更全面评估各器官功能,实时精准识别风险因素和预警,并提供个性化的临床决策。
“评估预警-早期识别-主动干预-长期转归”的器官功能保护理念有助于提升器官移植围术期的安全性和患者预后。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