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领域中西医结合重点研究方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 李天佐
中西医结合麻醉的重点方向将围绕麻醉与手术中医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研究三大方面开展。
麻醉与手术中医理论研究:主要探讨麻醉与手术病理生理的中医理论辨析、麻醉与麻醉药作用的中医理论诠释、术后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中医病因病机;建立针药复合麻醉、中西药复合麻醉、围术期系统器官功能保护与术后全并发症防治的中医理论体系。
中西医结合麻醉基础研究:主要基于上述麻醉与手术中医理论和围绕围术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展开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药理学、影像学、核医学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中西医结合麻醉临床研究:主要围绕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重大临床问题,采用中医外治和內治方法开展临床实践应用,研究其临床效应与机制;就提高器官功能储备、改善机体衰弱、调控围术期应激反应、术中容量与体温调控、麻醉效应与苏醒延迟、术中意外防治、多器官功能保护、术后各系统并发症以及术后快速康复等开展针对性临床研究,并探索与中医药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器材及新设备等。1.围术期穴位刺激镇痛的临床效应和机制研究,主要涉及围术期急性痛(术中/术后)治疗和预防向慢性痛发展,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以及相关机制。2.围术期中西医结合技术对机体调控和脏器功能保护的临床和机制研究,涉及应激反应、炎性和免疫反应、体温调控及重要脏器功能保护等。3.穴位刺激防治围术期脑功能障碍的临床效应和机制研究,涉及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脆弱脑功能维护、睡眠及焦虑状态等。4.中西医结合与围术期并发症防治和术后长期恢复临床和基础研究,涉及围术期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临床解决方案、术后恶心呕吐、胃肠功能恢复、尿潴留等。5.围术期针刺相关技术临床效应比较、机制以及刺激新方法研究,主要围绕不同刺激方法在围术期应用的效应、特异性和机制开展比较研究,并对不同的刺激技术、专用针法进行拓展研究,涉及针刺、电刺激、颊针、埋线等围术期专用针法探索。6.围术期中药方剂、穴位贴敷等临床效应研究。7.传统民族医药在麻醉与围术期应用的临床研究。8.针灸经典文献研究,挖掘其中适合围术期应用的经络脏腑相关研究、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9.穴位的结构与物质基础研究,围术期相关穴位或体表刺激靶点的结构与物质基础研究。10.围术期中西医结合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究。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