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肝移植围术期器官保护研究进展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喻文立
肝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与围术期管理日趋成熟,肝移植患儿术后远期存活率不断提高。而肝移植围术期缺血再灌注(I/R)损伤、急性排斥反应、术后感染等仍是影响术后存活率的最主要因素,还会导致心、脑、肺、肾等远隔脏器损伤。本文旨在探讨儿童肝移植围术期器官损伤机制与保护策略。
1.肺损伤机制及保护策略
本中心对123例胆道闭锁患儿亲体肝移植临床资料分析发现,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为20.5%,术前血清白蛋白、胆红素水平及血肌酐均是肺损伤的高危因素。基础研究证实肝I/R后肺组织炎症反应加剧,单细胞测序显示肺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浸润增加,而T细胞应答受损,S100A8/A9参与肺损伤的先天免疫应答。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肺组织转录组测序提示肝I/R通过释放含microRNA-122的外泌体介导肺损伤。
临床上已有多种方法进行围术期肺保护策略,本中心的一项临床试验发现,相较于VC模式,PCV-VG通气模式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炎症反应。吸入麻醉药地氟烷可下调TLR4/RAGE/MyD88/NF-κB信号通路、减轻肺泡巨噬细胞凋亡而发挥肺保护作用此外,本中心还采用床旁肺部超声评估患儿术后肺部并发症,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
2.脑损伤机制及保护策略
本中心开展的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表明,脑损伤标记物从无肝期开始升高,新肝期1 h达峰值,肝移植术后14 d患儿智力发展指数及运动发展指数有所降低。动物模型证实肝I/R会使幼鼠血清脑损伤标志物浓度及海马组织TNF-α、IL-1β显著升高,术后1月远期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机制研究发现外泌体作用于海马小胶质细胞引发幼鼠脑损伤,具体的作用物质仍有待探索。
基于基础和临床研究,本中心通过术中脑电监护系统监测肝移植患儿脑电信号的变化,发现爆发性抑制可能会延长手术时间和ICU住院天数,甚至导致术后谵妄,而BIS监测的脑电图波形和频谱图能够分析和预测爆发抑制。
3.心肌损伤机制及保护策略
本中心研究发现,儿童肝移植术中心肌损伤标记物及炎症因子从无肝期开始升高,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51.7%。地氟烷、右美托咪定对亲体肝移植患儿有心肌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有关。
4.肾损伤机制及保护策略
研究发现,儿童肝移植肾损伤的发生率可达40.18%,再灌注早期严重的心肌抑制、心排量和血压明显下降是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采用mostcare进行心排量目标导向性循环管理,可明显降低术后AKI的发生率。
5.总结与展望
肝移植患儿的手术年龄是生长发育的快速发育时期,当受到创伤、手术等外界因素刺激时,极易造成损伤甚至产生远期后遗症。因此,本中心结合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发现,肺、脑、心、肾等重要脏器均发生损伤,影响患儿远期预后。未来围绕儿童肝移植围术期多脏器保护,需要结合大样本临床试验,搭建临床决策大数据模型,提升儿童肝移植围术期器官保护水平。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