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传奇人生 博学勤奋的病理泰斗
《显微镜下写传奇:病理学泰斗刘彤华传》
撰写 |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游苏宁
1929年刘彤华出生于江苏无锡,是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她1953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57年在中国协和医学院病理系工作;1969年开始在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工作,担任副研究员;1978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副主任,1985年任主任;1995年被聘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7月8日因病辞世。刘彤华从事病理诊断工作66年,做出了30万份病理诊断。她对疑难病症的确诊率极高,深受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信任。她长期从事胰腺癌及内分泌肿瘤的研究,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反义癌基因或野生型抑癌基因或自杀基因导入人胰腺癌细胞系,均获得了癌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致瘤性消失的效果。通过研究证实黏着斑激酶的磷酸化水平与胰腺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关。进入21世纪,她敏锐地认识到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前景,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分子遗传病理实验室,在国内最早开展乳腺癌、肺癌、胃癌、大肠癌等肿瘤的基因靶向检测,深入开展对多种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她主编专著4部,其中深受欢迎、被病理工作者誉为案头书的《诊断病理学》已出版第4版。作为《中华病理学杂志》副主编及名誉主编,她将自己的多篇原创论文优先投给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内期刊的发展。她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原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7年,刘彤华荣获北京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时的颁奖词,无疑是对她一生的高度概括:昔日江南无锡一才女,如今霜染两鬓名院士。与显微镜为伍、放大镜做伴,窗外万事不纷扰,一心一意病理片。她以大智大勇向一个个惊涛骇浪发起质疑,她用火眼金睛将善恶自然分在两端。从事病理诊断研究50年来,她的意见成为全国病理诊断的“金标准”。
刘彤华是从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学高师班进修之际开始踏上她的病理学之路,虽然进修期只有短暂的1年,却在她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协和情结。结识并师从我国病理学泰斗胡正祥教授无疑是她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他看片子非常认真,而且他不是那种填鸭式教学而是引导式教学,比如说给同学一张片子让他自己看,自己思考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病,然后胡教授提问。同学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只要你认真思考了,就会从中收获很多。”每每忆起在胡教授身边的点点滴滴,耄耋之年的她眼中总是闪烁出无比的眷恋和崇敬,也正是这份情谊吸引并支撑着她在协和病理这片热土上终身无怨无悔地耕耘、锲而不舍地开拓。不仅得益于胡教授的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长期浸淫在老协和的氛围中,无数前辈优秀的品质和敬业求实的精神让她感动。谈及张孝骞、林巧稚等一大批协和老教授时,她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严格贯彻的大查房制度,还是高年资医师对低年资医师传帮带的意识,都非常值得现在的从医者认真学习。这些老的传统一定要坚守,唯有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才能确保协和的基业长青。刘彤华多年来一直担任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本科生及病理科进修生的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她注重把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与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相结合,使这一较为枯燥的学科变得生动有趣。她坚信好的领导应该拥有优秀的团队,通过自己言传身教和长期精心培育,不仅将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打造成一个群星璀璨的精英团队,而且为中国病理学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回眸她近鲐背之年的人生,无疑是中国现代医学中低调谦逊、甘为人梯的病理人之楷模。
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要以病理报告作为重要参考,病理诊断又被称为“金标准”。刘彤华的诊断正确率极高,被同道们誉为“金标准中的标准”。她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深的学术造诣,不仅为北京协和医院的声誉把关,而且每天都要为全国慕名而来的疑难病理进行会诊。几十年来,她每天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一天,中午也很少休息,利用最安静的时间看切片。她在看切片时,从来不先看别人的诊断结果,而是自己先认真研究;遇到自己也拿不准时,她先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从不随便下结论。年事已高后,以医院为家的她曾因挤公交导致肋骨骨折,摔伤额头缝了7针,但是她在短暂休息后又出现在办公室,令人从心底敬佩这位年已耄耋仍严于律己、孜孜不倦的病理学泰斗。除了工作上的精益求精外,刘彤华渴求新知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更是令人惊叹,她曾一个周末就通读完了一本全英文的《软组织肿瘤学》,让晚辈们自愧不如。长期以来,她每天7点之前率先到达病理科后,坚持快速浏览最近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2009年开始,她要求病理科每周五雷打不动必须进行讲课和学习,为此她率先垂范,讲解全球本领域新进展。在谈及业余爱好时,她强调:看书,就是看书,只有新鲜的知识和信息才能让你的大脑不会感到疲劳,也才能不断巩固你在专业领域内的兴趣,不至于为工作的繁琐所累。她甚至打趣地说:“我就跟我的学生说,送别的礼物我不稀罕,要想让我高兴,送我书就行了。”她曾意味深长地感叹,现在的时代多好啊,有网络、有电脑,获取知识是多么的便利,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利用最先进的工具,尽可能地获取新知,把握时代的脉搏,唯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并且能够迅速锁定本学科的方向,从而有所建树。
人们在赞誉刘彤华高超的医术时,更钦佩这位协和人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严谨、求实、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这无疑是她留给年轻一代的精神财富。刘彤华认为:想要成才,必须勤动手、肯吃苦、戒浮躁、求新知。其中“求新”和“戒躁”是她最为看重的两点,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不能切中时代的脉搏,思维就会永远停留在陈旧的过去,绝不可能取得骄人的业绩。在学术研究成果令人高山仰止之际,刘彤华始终没有忘记奖掖后学的师者之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她将一切出国深造的机会都让了出来,而自己却没有真正出国学习过一次,为此她笑称自己是“土包子”,但她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她坦言:“年轻人脑子活,精力旺,给他们一个好的发展平台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把人才送出去,就算没有可能,也要创造机会,搭建桥梁,让我们的年轻人与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接轨,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她真诚地希望,国家应创造出更好的环境,留住人才,努力奋斗提高业务水平,发展学科,使我国的病理科学水平,追赶上世界先进国家。在国外发展的年轻人能够早日归来,报效祖国。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