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陈崴教授:肾脏病创新研究的探索与突破

来源:
医路肾康
2025-04-18 17:37:11

全球范围内,慢性肾脏病患者高达1.32亿,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约200万例,相关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医疗费用负担沉重。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肾脏病学界积极探索创新诊疗方案,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4月1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崴教授以《肾脏病创新研究的探索与突破》为题在第十二届肾脏病学新进展西湖论坛发表讲座,聚焦前沿创新实践,从精准诊疗、肾脏纤维化、肾脏替代治疗等方面分别介绍了肾脏病学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陈崴教授

一、精准诊疗中的突破性进展


免疫性肾脏病,尤其是狼疮肾炎,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陈崴教授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了一组独特的树突状细胞亚群——DC3s细胞。这组细胞高度活化,抗原呈递能力显著增强,与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DC3s细胞的数量可作为预测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DC3细胞数量少的患者更容易在6个月内达到临床缓解,而DC3s数量多的患者则对治疗反应较差。进一步的多中心队列证实了这一结果的可靠性。DC3s细胞数量结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建立的预测模型,其AUC值高达0.90。

基于这一发现,陈崴教授团队成功开发了DC3s检测试剂盒,并已成功临床转化。此外,团队还基于肾活检病理图像成功构建了狼疮肾炎疗效预测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精准预测狼疮性肾炎患者6个月和12个月的治疗效果。该成果被国际杂志Kidney International选为封面文章,并已申请专利,有望为临床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

二、慢性肾脏病纤维化的肠-肾轴机制突破


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关键病理特征,延缓和阻止肾脏纤维化是防治慢性肾脏病的关键。陈崴教授团队基于临床观察建立动物模型,发现肠道固有淋巴细胞(ILC3s)在肾脏纤维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小肠ILC3s通过CXCR6/CXCL16趋化轴迁移至肾脏,以PD-1依赖的方式促进肾脏纤维化。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远隔器官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为干预慢性肾脏病进展提供了新靶点。据悉,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Immunity,并被列为2024年度肾脏病领域重大进展之一。

三、靶向肾脏纤维化的创新药物研发


针对肾脏纤维化的治疗,陈崴教授团队聚焦于TGF-β/Smad3信号通路,利用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技术,开发了全球首个靶向Smad3的降解剂,为肾脏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案。

团队在筛选出高特异性结合Smad3的配体后,还构建了同时靶向HIF-2α的双靶点前体药物。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药物不仅能显著减轻肾脏纤维化,还能通过稳定HIF-2α水平改善贫血指标,并在后续完成了临床前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目前,靶向Smad3的单靶点和靶向Smad3/HIF-2α的双靶点药物均已获得专利授权,为后续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肾脏替代治疗的“广州模式”与AI赋能


在临床实践层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团队通过创新腹透管技术、建立科学的腹膜炎防治体系以及制定最佳导管护理方案,创立了腹膜透析广州模式。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国约2000个中心,并受邀于The Lancet分享经验。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同质化水平,团队主导开发了腹膜透析大模型AI助手。该模型整合了多模态数据,可实现24小时智能问答、腹膜炎快速筛查和居家管理支持,目前已进入手机端应用测试阶段。此外,团队还将传统中医处方“狼疮方”转化为院内制剂,为肾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疗方案。

从DC3s细胞的发现到PROTAC药物的设计,从肠-肾轴机制的阐明到AI辅助诊疗的推广,这些成果体现了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理念。未来,期待肾脏病学领域有更多突破,为减轻全球肾病负担贡献中国智慧。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