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郑晖教授:走出误区,肿瘤患者的麻醉管理与全生命周期健康支持

来源:
围术期医学论坛
2025-04-21 14:16:00

手术是原发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成功实施离不开麻醉的有力支撑。合适的麻醉方式、精准的麻醉药物剂量把控等都可能对肿瘤患者术后的恢复进程、免疫系统功能以及肿瘤的预后产生微妙而又关键的影响。然而,目前公众对麻醉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麻醉方式与肿瘤预后的关系仍存争议,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在实践中的难点也亟待解决。在2025肿瘤防治周之际,围术期医学论坛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郑晖教授,结合自身体会,分享肿瘤患者的麻醉管理经验,以期为肿瘤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支持。

图片


专家介绍

图片

郑晖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围术期医学论坛

2025年肿瘤防治周主题“科学防癌,健康生活”强调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在肿瘤患者的麻醉管理方面,您认为公众或患者家属最常见的认知误区有哪些?例如是否对使用阿片类药物有误解?或者对麻醉安全性与个体化方案的认知不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验丰富,能否结合临床案例,谈谈如何通过医患沟通纠正这些误区?

郑晖教授:在肿瘤诊疗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在认知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误区。当患者被确诊恶性肿瘤后,部分家属为避免患者心理负担过重,刻意隐瞒病情,认为“不知情即无碍”;还有一部分家属在面对肿瘤诊断时,表现得过于急切,迫切要求立即进行手术切除肿瘤,追求“一刀解千愁”。事实上,肿瘤治疗需基于科学规划与系统评估,盲目隐瞒或急于求成都可能引发严重安全隐患。

误区1:为尽快手术隐瞒部分病情

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如实与麻醉医生进行沟通,切勿为了尽快完成手术而隐瞒病情。

肿瘤手术通常是限期手术,麻醉医生会在术前充分评估,以此决定手术是否需要延期进行。术前麻醉评估是确保手术安全的关键环节,需全面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如心血管疾病、脑梗史)、长期用药(如抗凝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药物过敏史。例如,未合理停用抗凝药物可能导致术中凝血功能异常,增加术后大出血风险;合并急性脑梗的患者若在脑梗急性期(发病后1个月内)接受手术,二次脑梗发生率显著升高。

误区2:擅自改变用药习惯

擅自停药不仅可能影响原有疾病的治疗,同时还可能导致错失最佳手术时机,术前调整用药方案一定要遵从医生建议。

部分患者会在术前擅自改变用药习惯。以抗凝药物为例,长期抗凝药物在术前确实需要停药,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选择直接停药。麻醉医生会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停药或桥接方案,例如以低分子肝素替代口服抗凝药物。

误区3:全麻就是“打一针”

麻醉并非简单打一针,而是一个持续监测和调控生命体征的复杂过程。

在整个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患者安全,“镇痛镇静”反而是第二任务。麻醉医生会在严谨的监测状态下,一直守护在患者身边,根据生命体征的不同变化酌情增减不同的药物剂量,维持患者生理功能的稳定。期间,麻醉医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如严重过敏反应、大出血或生命体征异常等,确保患者能够平稳度过手术期并安全苏醒。

误区4: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

阿片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镇痛,短期应用的成瘾可能性微乎其微。

阿片类药物发展至今,其成瘾性已大幅降低。短期应用阿片类药物,如全身麻醉、术后镇痛以及癌痛缓解,基本不存在成瘾风险。阿片类药物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具备强大的镇痛效果,同时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但患者无需过于担忧,医生会采用多种方案使其“天平”向有利的一方倾斜。首先,阿片类药物并非所有疼痛治疗的首选,例如在目前癌痛治疗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三阶梯疼痛管理框架,强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属于第三阶梯;其次,目前有诸多手段辅助疼痛治疗,例如,在围术期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神经阻滞、硬膜外等多种方法,个体化的进行精准镇痛;最后,医生会根据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剂量调整以及药物干预,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围术期医学论坛

您的研究方向涉及麻醉与肿瘤预后关系,目前学界对麻醉药物选择、麻醉方式、麻醉深度是否影响癌症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存在争议。能否分享一下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这对肿瘤患者麻醉方案选择有哪些启示?

郑晖教授:麻醉方式和药物是否影响肿瘤预后是当前研究热点,但现有大数据研究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为肿瘤患者制定麻醉方案时需要考虑如何减少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保护患者的免疫机能。

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肿瘤远期预后的影响暂无定论。在动物或细胞层面开展的基础研究中有部分结果显示,静脉麻醉可能会对肿瘤远期预后存在正向影响而吸入麻醉可能促进肿瘤转移,但是基础研究的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并不直接适用于临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东信教授的一项长期、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认为,麻醉方式并不能影响肿瘤远期预后(阴性结果),北京协和医院参与的一项关于不同麻醉药物对乳腺癌患者远期生存影响的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同样为阴性。阿片类药物对肿瘤转移确实存在影响,但手术过程中的短期使用对其影响有限。

手术对于患者本身是一种创伤性打击,可能引发机体的严重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有可能增加肿瘤细胞的转移风险。麻醉医生的重要作用除了在手术过程中为生命保驾护航,同时麻醉医生可以通过神经阻滞技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等多种方法,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尽量降低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保护患者整体免疫功能。因此,在肿瘤患者的麻醉管理中,综合考虑麻醉药物选择与患者个体情况是优化肿瘤患者预后的关键。

围术期医学论坛

今年活动倡导“MDT to HIM”(多学科整合医疗)模式,您作为麻醉科专家参与MDT时,遇到过哪些跨科室合作的难点?麻醉科如何与外科、肿瘤内科实现更高效的协同?

郑晖教授:MDT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模式,但实践中存在沟通与协作难点。

MDT的核心在于各科室充分协作,共同关注患者整体健康,然而各科在协作时常面临专业壁垒:外科医生聚焦手术切除范围与技术细节,肿瘤内科关注新辅助化疗疗效,而麻醉科需全面评估患者整体状态(如心功能、凝血状态、营养指标),确保围术期安全。例如以“先降期、后手术”为目的的新辅助化疗,能够缩小肿瘤体积,但可能引发贫血、心肌损伤或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术中循环波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麻醉科需在MDT中提前介入,充分了解化疗方案(如药物种类、剂量、不良反应),并为患者进行全面且充分的术前评估,以便为患者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安全的围术期治疗方案。

MDT的难点在于各科室时间安排冲突及信息共享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立了“术前评估门诊”,针对复杂病例(如高龄、多合并症患者),与外科、内科充分沟通,明确手术时机与风险管控策略。例如,对术前接受化疗加免疫治疗的患者,需评估是否存在严重免疫反应及重要脏器损伤;对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如妇科肿瘤合并泌尿系统转移),麻醉科需与多外科团队协同,规划术中生命调控方案。

围术期医学论坛

麻醉科传统上聚焦围术期管理,在未来是否可能向癌症预防(如高危人群筛查支持)和康复(如慢性疼痛管理、心理干预)延伸?是否能更大程度发挥其擅长“镇痛镇静”的优势?

郑晖教授:麻醉科的业务范畴正逐步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围术期管理,而是朝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包括肿瘤预防、康复及安宁疗护等,形成“全周期”介入模式。

在肿瘤筛查中,麻醉医生以“舒适化”为核心,参与到无痛胃肠镜、小儿CT核磁检查等医疗项目,提升高危人群筛查依从性,帮助特殊人群顺利完成检查。

在癌痛治疗过程中,麻醉医生通过癌痛管理(如难治性癌痛综合门诊)和心理干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麻醉医生可通过联合中医科、介入科等开展综合治疗,例如CT引导下损毁神经可精准定位、有效抑制疼痛;鞘内药物泵注技术,可将阿片类药物用量降至1/300,显著降低不良反应。通过诸多措施,能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使其更加从容地面对晚期癌痛,实现安宁疗护目标。但是目前,大型医院对于肿瘤诊疗多聚焦于肿瘤本身,社区或基层医院在进行肿瘤筛查与康复工作方面或许具备更大的优势。

我们想要做的还有许多,从围术期管理向大健康管理的转变是我们的远期战略目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支持是我们最大的愿景。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