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防治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肥胖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和医疗负担的重大问题。尽管国家在肥胖症防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化、标准化、科学性的肥胖症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讨论了我国肥胖症防治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了现行政策和健康管理体系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强预防、注重长期管理和改善政策执行的解决方案。
▌一、公众健康认知的缺失与政策执行不力共同制约肥胖防控效果
肥胖症在中国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肥胖防治上已投入大量资源,但公众健康认知的缺失与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却严重制约了肥胖防控工作的效果。
首先,公众对肥胖的危害性认知尚浅,许多人仍将肥胖仅仅视为外貌问题,而忽视其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基础。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肥胖常常与财富和健康挂钩,尤其是对于老年群体,肥胖曾被视为富足和健康的象征。历史上的大饥荒和食物匮乏使得肥胖在部分人群中依然与“健康”或“幸福”相联系,这种文化认知严重误导了大众对肥胖的理解。特别是在儿童肥胖问题上,很多长辈认为“胖乎乎的孩子”就是健康的象征,忽视了肥胖对儿童健康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此外,肥胖患者往往低估自己的健康状况。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30%的肥胖患者未意识到自己患有肥胖症,59.2%的患者未曾与医疗专业人员讨论过体重管理问题,65.1%的患者未被医生诊断为肥胖,这表明肥胖的诊断与干预在我国尚未普及。肥胖患者对其健康风险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了早期预防和治疗的滞后。与此同时,媒体在肥胖问题的报道中,常常忽视其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特点,且往往将肥胖归咎于生活方式不当或个人意志力的失败;这种错误的媒体叙事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肥胖的误解,使得人们未能全面理解肥胖引发的代谢和健康问题。
近年来我国通过推出“体重管理年”等多部门协作政策,推动肥胖防控的工作。但现有的政策大多停留在倡导阶段,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监管体系,导致政策在基层的执行不到位。例如,学校周边的垃圾食品摊点依然泛滥,儿童肥胖问题并未得到根本遏制。此外,高糖高脂食品盛行,健康教育力度不足。许多食品和饮料广告对儿童不健康。超加工食品推广快于监管,健康食品可及性低,“糖税”与食品标识政策缺失。政策的碎片化和执行力度不足,使得肥胖防控工作的实际成效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肥胖防治工作长期以来过于依赖治疗而忽视预防,导致现有医疗体系未能有效开展肥胖的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尽管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医疗资源依然集中在疾病治疗上,而对肥胖预防的投入明显不足。医保政策多支持肥胖相关疾病的治疗,但对肥胖本身的预防措施却几乎没有覆盖。此外,基层卫生机构和社区的干预能力不足,导致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难以有效开展。总之,肥胖防控效果的制约因素不仅来源于公众对肥胖危害的认知不足,还源于政策执行的不到位。要有效应对这一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加大公众健康教育力度,纠正传统文化中的肥胖观念,同时完善政策的执行机制,推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通过加强预防、提升政策执行力,并促进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才能在根本上改善肥胖防控工作,降低肥胖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二、过度依赖治疗,忽视预防和长期管理,导致肥胖症防控效果不佳
首先,当前的健康管理模式偏重于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和短期干预。尽管药物治疗在减重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种治疗方式未能解决肥胖的根本问题,即长期的生活方式管理和行为改变。药物治疗往往只能提供短期的体重减轻,且一旦停止治疗,许多患者会面临体重反弹。数据显示,停用司美格鲁肽和生活方式干预一年后,参与者恢复了大约 67.6%的体重下降,即反弹了约三分之二。这表明,单纯依赖药物和短期的医疗干预,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因此,治疗虽然能够解决肥胖的暂时问题,但缺乏对生活方式的持久影响,导致肥胖症的复发率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肥胖症防控的政策和医疗干预体系,过于侧重于疾病治疗,而忽视了预防和长期管理。在中国,肥胖症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仍然不到位。多数地方的基层医疗机构缺乏针对肥胖的有效筛查机制和预防策略,导致大量肥胖个体未能在早期得到干预。即使肥胖症已经发生,许多患者也未能得到足够的长期管理和持续支持,尤其是在体重减轻后的维护阶段。这种“短期治疗,长期管理缺失”的模式,使得肥胖防控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健康管理体系缺乏对患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视。肥胖症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包括遗传、环境、心理和社会因素。当前的治疗和干预方式过于集中于短期体重减轻,而没有考虑到患者在长期管理过程中的情绪、社会支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需求。例如,很多患者在经历短期减重后,面临社会和心理压力,可能会因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和社会支持而导致复发。因此,肥胖症的防控不仅仅是通过药物或短期干预来实现减重,更应通过长期的行为改变、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综合手段来提高治疗的持久性。
▌三、建立综合健康管理体系,提升长效防控能力
为了有效应对肥胖症及其相关慢性疾病,我国亟需建立一个全面的综合健康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应结合多学科协作,整合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支持、个性化药物治疗以及代谢手术等多种手段,形成一个从预防到治疗、从短期到长期的全方位管理模式。首先,肥胖症的管理不能仅限于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而应更加注重综合管理。应通过建立肥胖专病门诊或专职管理团队,实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实时跟踪患者的体重变化、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促进线上线下结合的长期管理。其次,生活方式干预是防治肥胖的核心。加强科学的运动处方、饮食指导和睡眠管理,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引入心理干预以应对情绪性饮食和肥胖带来的社会压力。通过行为改变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长期依从性,增强减重效果。此外,推动个性化精准治疗至关重要。根据不同患者的肥胖类型、年龄、合并症等,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加强肥胖合并症的管理,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确保肥胖患者能够得到全面、规范的治疗。进一步加强公众健康教育,通过社交平台、学校、社区等途径普及肥胖知识,改变传统观念,让大众意识到肥胖的健康风险。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肥胖早期筛查,及时发现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最后,政策支持和监管是肥胖防治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加大对肥胖防治的投入,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加强执行力度。同时,应推动公共卫生、教育和食品行业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提高健康食品的可及性,减少高糖高脂食品的流通。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可以建立一个多层次、跨学科、个性化的肥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长期防控能力,减少肥胖率和相关疾病的负担,推动全民健康的实现。
(作者: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科 赵家军)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