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推荐

清除历史记录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资讯
  • 人文
  • 学术
  • 科普
  • 会议
  • 指南共识
  • 病例分享
  • 专栏
  • 直播

申兵冰教授:聚焦肾性贫血诊疗新策略与全程管理

来源:
医路肾康
2025-04-24 11:47:04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格式,请更换浏览器。

‍

问题1

肾性贫血是CKD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能否请您先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肾性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有哪些不良影响?

申兵冰教授:其一,EPO的缺乏。肾脏是EPO的主要合成器官,CKD患者EPO生成减少,进而导致骨髓红系造血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贫血。其二,铁代谢障碍。铁是红细胞生成的重要原料,CKD患者往往因为食欲减退、胃肠道出血或频繁的抽血检查导致绝对性缺铁,或者因毒素蓄积和微炎症状态导致铁调素水平升高,抑制肠道铁吸收和巨噬细胞铁释放,导致功能性缺铁。其三,慢性炎症通过多种细胞因子,加重人体铁利用障碍,抑制EPO反应性,抑制骨髓造血或者诱导溶血等缩短红细胞寿命。此外,一些营养素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铝中毒以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可导致贫血。

肾性贫血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包括:第一,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患者出现疲劳乏力、认知功能减退等现象;第二,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第三,贫血加速CKD进展,导致患者病死率升高;第四,损害患者免疫功能,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及性功能障碍等。

问题2

您在肾内科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肾性贫血的诊疗现状有着深刻见解。请您谈谈,目前我国肾性贫血的诊疗现状如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您认为肾性贫血的诊疗仍面临哪些挑战?

申兵冰教授:目前肾性贫血的诊断主要遵循2021版《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中的指导。随着CKD管理的规范化,肾性贫血筛查率有所提高,但早期(特别是CKD 3期以前)患者的筛查率仍有提高空间。
关于肾性贫血的治疗,当前临床存在较多选择。EPO及其类似物是当前的主流治疗药物,但存在个体反应性差异的问题。临床静脉铁剂使用逐渐增多,但部分基层医院仍依赖口服铁剂。近几年上市的HIF-PHIs如罗沙司他,口服使用便捷,还能够改善铁的利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一些新的药物如铁调素抑制剂目前仍在临床试验阶段。当前中国肾性贫血的达标率,透析患者中为50%~60%,非透析患者中更低,仅30%~40%,这与治疗延迟以及剂量调整不足相关。
目前临床治疗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其一,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不足;其二,静脉铁剂使用剂量不足;其三,ESAs治疗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存在低反应性,且存在高血压和血栓风险;其四,HIF-PHIs的长期安全性问题有待得到更多真实世界数据支持;其五,铁调素抑制剂仍需要更多研究验证;其六,需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加强随访工作。

问题3

罗沙司他国产仿制药已在我国上市,这对于肾性贫血患者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您认为,罗沙司他的出现为临床治疗带来哪些改变?仿制药的上市将如何影响患者的治疗选择和经济负担?

申兵冰教授:罗沙司他是首个获批的HIF-PHIs类药物,打破ESAs治疗的局限,更接近生理调节,同时还可以改善铁的利用,降低铁调素,尤其适用于功能性缺铁的患者。其次,罗沙司他口服用药,改善了其他药物需要皮下或静脉注射的限制,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特别是非透析和居家患者。此外,罗沙司他大幅减少患者对静脉铁的需求,同时还具有不增加高血压和血栓风险的特点。当然罗沙司他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但仍需长期观察与监测。
罗沙司他仿制药的上市可以进一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特别是医保未覆盖人群,并且有助于推动医保谈判降价,惠及更广泛的患者。当然,仿制药也存在潜在的挑战,比如质量一致性、生物等效性等。

问题4

肾性贫血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在您的临床经验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长期随访和管理,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申兵冰教授:肾性贫血的长期管理需要多维度、个体化动态调整,以保障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首先,应建立系统化随访体系,制定个体化随访计划。对于血红蛋白达标的患者,每1~3个月复查血红蛋白、铁代谢指标和炎症标志物等;对于血红蛋白未达标的患者,每2~4周监测一次上述指标,直至稳定;对于高危人群如透析合并心衰、ESAs反应性低的患者,应该缩短随访间隔,如每月一次。

其次,应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根据血红蛋白的水平调整剂量。例如,血红蛋白<100 g/L时增加剂量,>130 g/L时减量或暂停用药。在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处理并发症和干扰因素,积极监测并控制微炎症和感染。此外,还应积极提升患者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并对患者用药进行适当指导。最后,积极使用新工具辅助管理,如手机APP、微信小程序以及便携式血红蛋白检测仪等辅助患者管理和随访。

问题5

随着对肾性贫血病理生理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未来肾性贫血的治疗可能会有哪些新的突破和发展?您对未来的治疗方向有哪些期待?

申兵冰教授:随着我们对肾性贫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深入,未来治疗必然会朝着精准化、多靶点协同、不良反应最小化的方向发展。下一代药物的研发以及间歇给药等新方案都有望取得新的突破。铁调素抑制剂、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有望实现铁代谢精准干预。并且,未来,或可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修复EPO基因缺陷或调控铁调素表达。采用外泌体疗法携带造血因子刺激红细胞生成,以及人工肾、生物混合装置等也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问题6

您认为目前公众对肾性贫血的认知程度如何?在您看来,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肾性贫血?请分享经验或建议。

申兵冰教授:目前公众对肾性贫血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存在三低现象:知晓率低、重视度低、早期干预率低。公众在认知现状的主要误区在于:第一,认识不足。公众常混淆贫血的类型,不了解肾脏疾病与贫血之间的关系,常忽略早期症状;第二,治疗上存在误区。部分患者选择自行补充铁剂或服用保健品,并未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第三,高危人群的认知缺口大。50%以上的3~5期CKD患者不知道贫血是肾病常见并发症,许多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未能意识到这些疾病是CKD和贫血的高危因素。
为提高公众认知,首先要针对普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通过社交媒体如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发布科普作品;其次,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免费筛查也可有效提高早期筛查诊断率。此外,在每年的世界肾脏日进行科普宣传、开设患者课堂也是重要的解决方案。最后,医护人员也要进行培训。未来,还可以开发数字化工具,如肾性贫血风险评估小程序、建立线上病友群等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肾性贫血。





收藏(0)
+1
点赞(0)
+1
COMMENTARY

评论

共0条
RECOMMENDATIONS

推荐内容

暂无数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

旗下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康迅传媒 ikang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康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