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兵冰教授:聚焦肾性贫血诊疗新策略与全程管理
问题1
肾性贫血是CKD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能否请您先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肾性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有哪些不良影响?
申兵冰教授:其一,EPO的缺乏。肾脏是EPO的主要合成器官,CKD患者EPO生成减少,进而导致骨髓红系造血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贫血。其二,铁代谢障碍。铁是红细胞生成的重要原料,CKD患者往往因为食欲减退、胃肠道出血或频繁的抽血检查导致绝对性缺铁,或者因毒素蓄积和微炎症状态导致铁调素水平升高,抑制肠道铁吸收和巨噬细胞铁释放,导致功能性缺铁。其三,慢性炎症通过多种细胞因子,加重人体铁利用障碍,抑制EPO反应性,抑制骨髓造血或者诱导溶血等缩短红细胞寿命。此外,一些营养素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铝中毒以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可导致贫血。
肾性贫血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包括:第一,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患者出现疲劳乏力、认知功能减退等现象;第二,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第三,贫血加速CKD进展,导致患者病死率升高;第四,损害患者免疫功能,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及性功能障碍等。
问题2
您在肾内科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肾性贫血的诊疗现状有着深刻见解。请您谈谈,目前我国肾性贫血的诊疗现状如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您认为肾性贫血的诊疗仍面临哪些挑战?
问题3
罗沙司他国产仿制药已在我国上市,这对于肾性贫血患者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您认为,罗沙司他的出现为临床治疗带来哪些改变?仿制药的上市将如何影响患者的治疗选择和经济负担?
问题4
肾性贫血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在您的临床经验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长期随访和管理,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申兵冰教授:肾性贫血的长期管理需要多维度、个体化动态调整,以保障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首先,应建立系统化随访体系,制定个体化随访计划。对于血红蛋白达标的患者,每1~3个月复查血红蛋白、铁代谢指标和炎症标志物等;对于血红蛋白未达标的患者,每2~4周监测一次上述指标,直至稳定;对于高危人群如透析合并心衰、ESAs反应性低的患者,应该缩短随访间隔,如每月一次。
其次,应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根据血红蛋白的水平调整剂量。例如,血红蛋白<100 g/L时增加剂量,>130 g/L时减量或暂停用药。在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处理并发症和干扰因素,积极监测并控制微炎症和感染。此外,还应积极提升患者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并对患者用药进行适当指导。最后,积极使用新工具辅助管理,如手机APP、微信小程序以及便携式血红蛋白检测仪等辅助患者管理和随访。
问题5
随着对肾性贫血病理生理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未来肾性贫血的治疗可能会有哪些新的突破和发展?您对未来的治疗方向有哪些期待?
申兵冰教授:随着我们对肾性贫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深入,未来治疗必然会朝着精准化、多靶点协同、不良反应最小化的方向发展。下一代药物的研发以及间歇给药等新方案都有望取得新的突破。铁调素抑制剂、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有望实现铁代谢精准干预。并且,未来,或可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修复EPO基因缺陷或调控铁调素表达。采用外泌体疗法携带造血因子刺激红细胞生成,以及人工肾、生物混合装置等也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问题6
您认为目前公众对肾性贫血的认知程度如何?在您看来,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肾性贫血?请分享经验或建议。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