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止不住?7种临床常用止血药速查表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择止血药物对于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和加快康复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有效的止血措施不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还能降低术后感染、血肿等并发症的风险。本文介绍了七种临床常用止血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范围及用法用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氨甲环酸
作用机制:通过竞争性阻断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的结合,抑制纤溶系统的活性,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应用范围:心脏手术、创伤出血、产后大出血等。
用法用量:首次剂量为30 mg/kg,维持剂量为20 mg/(kg・h)。
2.凝血酶原复合物
作用机制:通过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促进凝血过程。
应用范围:治疗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II、VII、IX、X缺乏症(单独或联合使用)。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20~30 IU/kg。
3.人纤维蛋白原
作用机制:迅速提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增强凝血功能。
应用范围:纤维蛋白原降低的患者。
用法用量:首次给药1~2 g,每2 g可提升纤维蛋白原约0.5 g/L。
4.血凝酶
作用机制:促进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单体的转化,加速凝血过程。
应用范围:各种手术出血和渗血。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1.0~2.0 KU,紧急情况下静脉和肌注各1.0 KU。
5.重组活化VII因子
作用机制:通过与组织因子结合,经外源性凝血途径作用,在活化的血小板表面,促进凝血酶产生。
应用范围:难控性、难治性出血。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初始剂量90 μg/kg,2~3 h后可重复给予。应用基础包括:体温>35℃、pH>7.2、血小板>50×109/L、纤维蛋白原>1.0 g/L、无外科出血。
6.去氨加压素
作用机制:增强内皮细胞释放因子VIII和vWF,促进血小板聚集功能。
应用范围:适用于某些疾病、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对轻度甲型血友病及血管性血友病有效。
用法用量:0.3 μg/kg,效果显著时可间隔6~12 h重复给药1~2次。
7.止血敏(酚磺乙胺)
作用机制: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紫癜引起的出血,促进血小板释放。
应用范围:治疗和预防各类外科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预防术后出血。
用法用量:术前15~30 min,静脉或肌注0.25~0.50 g,必要时2 h后再注射0.25 g。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