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峰教授:别让出血高危手术围手术期出渗血成为健康暗雷
梁峰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普外科 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肿瘤外科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机器人外科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营养学组副组长
北京健促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结直肠疾病专科医师分会理事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结直肠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肿瘤加速康复外科常务委员
在现代医学领域,手术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常常能为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然而,对于出血高危风险手术,围手术期的出渗血问题却如同隐匿的暗礁,给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预后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出血高危风险手术围手术期的出渗血问题,探索有效的预防和处理策略,成为了当今医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不仅关乎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对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庄严承诺。(以下文案为关键点提炼,详细内容请观看访谈视频)
梁峰教授:在临床中,有出血风险的患者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为疾病因素,如胃肠肿瘤、乳腺癌等顽固性病例,以及需行脾脏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这类手术往往创伤大、操作时间长,且需做淋巴结清扫。其二是患者自身因素,包括 75 岁以上高龄、凝血功能异常、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药物,还有患血液系统疾病、接受新辅助化疗、转化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这些均会影响术中出血情况,增加出血风险。
梁峰教授:在临床治疗中,以下几类患者需特别关注出血问题:
1.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使其组织脆弱,腹腔镜操作中易渗血,严重干扰手术视野,影响解剖和操作,延长手术时间,不利于术后恢复。
2.心脏支架术后患者:因长期口服抗凝药且不能停,术中比一般患者更易出血,所以手术要更短更快,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恢复。
3.术前放疗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放疗致局部组织水肿,渗血或出血会加大解剖难度,影响手术精细度,增加难度和时长。
4.接受门脉高压手术的患者:需脾脏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和术后易渗血,会延长出院时间、增加成本和痛苦,若术中或术后用止血药,住院时间将大幅缩短,患者住院体验也会得到改善。
梁峰教授:外科医生极为重视手术中的出血问题,精细操作很关键。结扎大血管及重要血管后,小血管和细小组织渗血往往依赖止血药物。
术前应用止血药能减少术中出血和组织渗液,便于操作、缩短时间;术后 1 - 5 天应用能减少引流液、提前拔管,减轻患者恐慌、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恢复。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对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尤其术前评估有风险的患者意义重大。
目前部分止血药有血栓风险或风险不明,尖吻蝮蛇血凝酶促进凝血且不增血栓风险,可同步抗凝治疗。术前 20 - 30 分钟应用 2U ,术中可减少渗血,对于术后不停用抗凝药的患者也可继续用,防止出渗血,缩短住院时间。
梁峰教授:围手术期的止血和抗凝实则相辅相成。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抗凝且不能随意停止抗凝治疗的患者,应采取桥接治疗,同时加强止血治疗。
在临床中,我们科室经常使用的是尖吻蝮蛇血凝酶。它可促进(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不增加血栓风险,不良反应罕见。而且它与普通肝素和其他抗凝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不互相发生反应。正因如此,在一些抗血栓指南以及围手术期手术治疗方面,对这类药物均有推荐。
对于复杂且较大型的手术以及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术前、术后1~5 d应用尖吻蝮蛇血凝酶,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酌情停用。
梁峰教授:案例1:晚期胃癌患者,肥胖(身高160 cm 体重94 kg),肿瘤10 cm,局部侵犯,淋巴结转移,行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前评估出血风险较高。术前20 分钟,给予尖吻蝮蛇血凝酶2 U,术后连续应用3~5 d,术中出血和渗血减少,围术期出血只有50 ml,手术操作很顺利。
案例2: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局部组织水肿明显,由于直肠癌位置较低,考虑术中渗血会影响术野,影响解剖结构判断,延长手术时间,因此,术前20 分钟给予患者尖吻蝮蛇血凝酶2 U,止血效果较好。
案例3:门脉高压患者行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了部分脾脏,有利于维持术后血小板水平正常,但是术中非常容易出血、渗血。术前给予尖吻蝮蛇血凝酶2 U,如手术时间延长术中追加1 U,术后常规应用,每日不超4 U,止血效果较好。
对于手术风险较大、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建议科学合理地使用止血药物,不能因噎废食。在围手术期正确使用止血药物,尤其是血凝酶类药物,可以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出血,促进患者快速出院和康复,降低社会治疗成本,提高社会效益。
同时,呼吁有相应临床经验和临床技能的专家能针对一些疾病,如胃肠手术、门脉高压患者,甚至乳腺癌改良根治的患者,就围手术期应用止血药物达成专家共识,从而对行业正确应用止血药物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