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众教授:耳鼻咽喉手术围术期出血的预防及处理策略
摘要: 出血是围术期较为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不仅给手术患者带来较大风险,还会影响患者预后,特别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这类血管分布密集、解剖结构复杂的领域。有效预防并妥善处理围术期出血,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苏立众 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
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会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耳鼻咽喉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中西结合耳鼻咽喉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无喉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出血是围术期较为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不仅给手术患者带来较大风险,还会影响患者预后,特别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这类血管分布密集、解剖结构复杂的领域。有效预防并妥善处理围术期出血,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特邀请浙江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苏立众教授,分享耳鼻咽喉手术围术期出血的预防及处理策略。(以下文案为关键点提炼,详细内容请观看访谈视频)
苏立众教授:术中出血是临床医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就耳鼻咽喉肿瘤手术而言,由于淋巴结清扫时切除组织较多,或者伤口面积较大,术中出血量往往较多。另外,鼻腔肿瘤这类开放性手术出血量也较多。值得注意的是,手术部位腔隙狭小,视野受限的耳、鼻部手术,对控制出血的要求较高。手术视野无渗血,解剖结构清晰,手术就比较容易顺利进行。
评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中的出血风险时,需综合考虑患者和手术两大方面因素。患者因素包括高龄、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凝血功能差、贫血、白蛋白低、营养缺乏等。手术因素包括肿瘤范围大、结构不清、与血管粘连严重、二次手术等。以上因素均可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应在术前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以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苏立众教授: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手术视野清晰至关重要。一个清晰的手术视野不仅能够保障手术顺利进行,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显著提升术后效果。因此,保持手术视野清晰是手术质量的重要保障。
实际上,术中出血情况各异,有些出血涉及到大血管,有些是微小血管或者是手术创面渗血。针对不同类型的出血,需积极采取相应的止血策略。对于创面微小血管渗血,术前15~20 min使用血凝酶类的止血药物,可以减少创面渗血,改善手术视野。
此外,局部喷洒血凝酶联合纱布按压也可以减少微小血管渗血。对于大血管出血,外科医生可通过娴熟的手术技巧、扎实的解剖知识,以及对病变范围的精准判断,迅速定位出血点,通过精准操作避开或结扎出血血管,从而确保患者安全。
苏立众教授:对于复杂出凝血患者,如下咽癌、食道癌、咽癌手术患者,为防止手术视野大面积渗血,需要预防性使用止血药物。同样地,在处理鼻出血等出血量较大的手术,或者是创口广泛、需进行二次手术的情况时,局部使用止血药物也有助于控制出血。
此外,当前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较多,这类患者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等抗栓药物,凝血功能往往较差。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建议在计划手术前常规停用抗栓药物2~3天。如果是声带息肉这类的小手术,可术前停药1天。
对于择期手术,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用药情况,以及药物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这是预防术后出渗血的关键。如果发现患者血小板水平较低,或者凝血功能较差,建议通过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方式,改善患者凝血状态,从而降低手术过程中出渗血风险,确保手术安全与成功。
苏立众教授:尖吻蝮蛇血凝酶在我院应用多年,该药上市以后便在我院引进,是一个原创新药,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它的安全性很高,不增加血栓风险,也不升高D-二聚体。目前,尖吻蝮蛇血凝酶已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且没有支付限制,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其性价比,让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这一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该药良好的止血效果。此前,有一位饱受鼻息肉复发困扰的女性患者,其鼻腔复发范围大,出血风险高,我们在术前15~20 min,以及术后使用了尖吻蝮蛇血凝酶,患者创面渗血比预期减少,手术顺利完成。
另外一例行淋巴结清扫术的喉癌患者,高龄、营养状况差,还伴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手术出血风险较高。我们预防性使用尖吻蝮蛇血凝酶2 U,早晚各1次,连续使用2天,患者创面渗血较少,引流通畅,颜色正常,平稳度过了围手术期。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了尖吻蝮蛇血凝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耳鼻咽喉手术中,出血的预防和处理至关重要。术中出血不仅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还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多。因此,临床医生一定要重视术前出血风险的全面评估,制定术中出血的预防与处理策略。
同时,术后也要严密监测与有效管理,防止创面渗血的发生,这不仅关乎当前手术的安全与质量,更是推动耳鼻咽喉外科技术持续发展、迈向精准医疗的重要基石。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评论

推荐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