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教授:泌尿外科出血高危风险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摘要: 在泌尿外科手术领域,出血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挑战。无论是手术中还是术后,出血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风险。
张成 教授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科副主任 病区主任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赣江新区医院 党总支委员 大外科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 全国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 全国青年委员
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青年编委
在泌尿外科手术领域,出血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挑战。无论是手术中还是术后,出血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风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张成教授就出血高危风险患者围手术期出凝血管理进行了深入且详尽的阐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提供了方向。(以下文案为关键点提炼,详细内容请观看访谈视频)
张成教授:出血高危风险手术包括:(1)泌尿系的恶性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这三大癌种,特别是局部晚期的恶性肿瘤,由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手术创面大,出血风险更高。(2)体积较大的肿瘤,如巨大肾上腺肿瘤、肾脏巨大平滑肌脂肪瘤,此类手术出血风险也相对较高。
而增加手术出血风险的因素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其一为疾病本身,泌尿系统的器官多位于腹膜后和盆腔内,该部位空间狭小,术中暴露困难,若手术时间长,出血风险就会增大。从解剖特点来看,肾脏、膀胱、前列腺的微血管丰富,当肿瘤组织功能旺盛并发炎症时,血管血流量会增加,小血管破裂会增加出血风险,或者出现异位血管、肿瘤滋养血管、迷走血管等,出血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其二是患者因素,目前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泌尿外科的患者多为老年人群,他们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需要常年服用抗血栓药物,这些患者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也会增加。
另外,肿瘤患者的出凝血情况与其他患者不同,这类患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术前充分评估,预防或减少术中出血的风险。
张成教授:术中出血和术后渗血在腔镜手术中仍是较为棘手的问题,出血量过大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不同的手术,术中出血的情况各有不同,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小血管或创面渗血,可使用双极电凝止血;二是出血血管并非脏器的营养支配血管,若双极电凝无法止血,可选择血管夹直接夹闭;三是术中损伤大血管,大血管破裂血液会喷涌导致视野模糊,若在出血瞬间未看到出血点,可用吸引器迅速将创面吸净,再用分离钳快速夹住出血破口,将创面充分吸净、暴露后,用血管滑线缝合出血破口。若术野暴露不佳,可增加一个穿刺孔,让助手协助暴露视野,再进行充分缝合。切记在未辨认出血破口时,切勿盲目使用血管夹或钛夹钳夹,避免对血管造成二次伤害。
术后渗血在围手术期非常常见,往往是由凝血功能障碍所致,这种情况通常在术后输注血液制品或静脉给予止血药后有所好转。如今,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日益增多,此类患者术前需请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会诊。根据指导意见,术前可停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并进行桥接,停用时间约为1周。若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一般术前停用24 h即可,这些措施能大幅降低患者在围手术期出血的风险。术后出血风险较小、血栓风险高的手术,在术后24 h后便可恢复抗栓药物的治疗。
张成教授:尖吻蝮蛇血凝酶是我国1类原研创新药,在临床上应用多年,优势在于高效止血的同时不增加患者血栓风险。它对凝血Ⅹ因子和ⅩⅢ因子无活化作用,不会扩大凝血效应,也不会引起D-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作为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对患者而言也是经济实惠的选择。
尖吻蝮蛇血凝酶在我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向大家分享两个病例,供参考。
首先是一位75岁高龄的巨大肾癌患者,由于手术时间长、手术创面大,我们对创面喷洒尖吻蝮蛇血凝酶(8 U尖吻蝮蛇血凝酶+30 ml生理盐水),术后患者引流管的引流液明显减少。
第二个病例是一位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在其进行前列腺电切术后的第二天,尿管颜色变红,使用尖吻蝮蛇血凝酶为其进行灌洗(8 U尖吻蝮蛇血凝酶+30 ml生理盐水),灌洗后患者尿液颜色即刻恢复正常。
从以上两个病例可以看出,尖吻蝮蛇血凝酶局部止血效果甚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的情况较为复杂,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比例较高,手术出血风险较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进行出凝血的管理,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这样不但能够节省患者的经济支出,还能节约医保支出。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评论

推荐内容
